淺談唐代長沙窯茶具|唐代茶具
四、烹茶器
烹茶器,顧名思義,就是烹煮茶餅或團茶末的器皿。文獻記載方面,《茶經》中提及烹茶器時,主要介紹了風爐(灰承)、竹、炭、火、交床以及等。而在長沙窯所生産的産品中,烹茶器則包括了鼎、铫以及铛等。文獻與實物相對比,兩者較爲一致的器形爲,也就是鼎。《茶經》中形容“”“廣其耳以正令”“廣其緣以務遠”“長其臍以守中”,實物鼎則是器身狀如圜底釜,尖唇外侈,口微斂,扁圓腹,圜底,三足作“S”狀微卷。唇沿處有圭形雙豎耳。一般內壁施青釉、褐釉或寶石藍釉,外壁素胎無釉。
茶铫,唐詩中有相關記載,元稹在《茶》中寫到:“茶香味嫩……愛僧家……铫煎黃蕊花。”以此可見,铫爲一種烹茶器。长沙窑生产的铫,状如盆,宽斜沿而带流,浅腹圜底,器口一侧有方口横柄。内壁施宝石蓝釉,外表素面露胎。
五、饮茶器
飲茶器是長沙窯所生産的大宗産品,主要包括了碗、盞(含盞托)等。
茶碗,長沙窯生産的茶碗品種很多,除少數尺寸比較大外,其他的一般器高均在4~5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根據燒造時間的不同,碗的形制也稍有區別。早期以圓口厚胎玉璧底青瓷碗爲主,也有敞口玉璧底青瓷碗。中晚期則出現了各種花口圈足碗。在已公布的長沙窯資料中,有兩件碗則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其一,青釉褐彩圆形敛口碗,高5.4厘米,口径15.4厘米。口微敛,唇尖圆,唇沿较厚,断面呈圆弧形,腹圆收,玉璧底。碗心书“荼”二字。“荼”即今“茶”,《說文》:“荼,苦茶也”。“”即碗,從土旁。該碗容茶量約360毫升,唐代每升合今594.4毫升,荼容茶水約相當唐代半升有余,可能是迄今所能確定的中國最早的茶碗。
其二,青釉褐彩圆形敞口碗,高4.8厘米,口径13.5厘米。侈口,唇尖圆,腹斜收,玉璧底,碗心折平。碗心书“岳麓寺茶”五字。通體施草黃色薄釉,底沿將釉抹去,墨書“張惜永充供養”六字。根據對兩件碗中“茶”字的對比可知,“嶽麓寺茶碗”應該比“荼”時間要晚。上述兩種瓷碗加起來,其數量幾乎占長沙窯瓷碗數量的98%,由此可見,長沙窯生産的瓷碗中,絕大多數屬于茶碗。
茶盞,一般把器形較小的碗稱爲盞。《中國器物大詞典·器皿》:“茶盞,敞口小足,斜直壁,爲常見形式。”茶盞是點茶法出現後的産物。點茶法注湯入碗,然後有用茶筅擊拂的動作,對飲用器又有了新的要求,盞便應運而生了。長沙窯出土的盞類有一件帶題記的,器心書釉下褐彩“荼盞子”三字。高6.4厘米,口徑20厘米。
从此盏的尺寸来看其型制与碗相比并不算太小,从实物图观察与碗也无大区别。盏作为茶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