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茯茶重現600年前的美
“自古嶺北不産茶,唯有泾陽出茯茶。”陝西泾陽,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裏不産茶,卻因茯磚茶名揚中外,這裏擁有著600余年的茯磚茶文化,卻在上世紀50年代末悄然落幕。近些年,陝西茯茶“重現江湖”,讓更多的人再度沈醉在那茯苓草的香味中。
近日,陝西茯磚茶的推介活動風生水起:陝西茶城在北京馬連道建設運行,陝西茶産業發展論壇在鹹陽召開,陝西“非遺”茯茶築造技藝走進廣州茶博會……陝西茯茶,不知不覺中在消費者眼前亮起來。
“常常有人問我們,陝西還有黑茶?”面對消費者的好奇與疑惑,陝西怡澤茯茶有限公司區域經理李高峰總是一笑,“甚至連一些土生土長的陝西人,都並不知道茯磚茶的存在。這樣的現象很普遍,卻也正說明我們的工作才剛剛起步。”因此,他也很樂意在各種茶事活動中,將那段擁有著600余年曆史的泾陽茯茶故事娓娓道來。
“茯磚茶産銷曆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上最早的黑茶産品,因此有人將其譽爲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生命之茶。”湖南農業大學教授蔡正安說。
一句話,茯磚茶的地位昭然若揭。正如蔡正安所言,絲綢之路開通後,泾陽成爲南茶北運和西進的集散地和中轉站,也是這樣的機緣,爲茯茶的出現鋪了路。
李高峰介紹,茯磚茶的誕生,還有一段傳奇。據說在北宋神宗熙甯年間,遠道而來的湖南黑毛茶在泾陽碼頭卸貨,幾簍茶葉掉進泾河裏,商家急忙撈起,帶回縣城作坊,晾曬後打包入庫。後來,打開茶包一看,發現茶葉顔色變黑,葉片出現許多黃色斑點(後謂之“金花”),並聞到撲鼻的異香。將其煮泡後茶湯紅濃透亮,味道醇厚平和。泾陽茶商回憶當時的情景,揣摩方法,反複摸索嘗試,逐漸掌握了制作茯茶的初期工藝。後來,隨著西域茶葉需求量的增加,茶商們爲了方便運輸,就設法壓縮茶葉體積,開始在泾陽把散茯茶築制成磚型。而且,茶商發現,磚茶體內發花效果比散茯茶更好,就大量如法炮制。茯磚茶就這樣走進了泾陽人的生活。
“茯茶名字的由來也很有意思,一種說法是因爲發花在伏天,所以叫伏茶,後來發現其有茯苓草藥的香味,又稱之爲‘茯茶’。但不論怎樣,茯茶都与泾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李高峰介紹,茯磚茶有“三不離”之說——傳統的茯磚茶制作,離不開泾陽的氣候,離不開泾陽的水質,離不開泾陽人的手藝。甚至,古時候的泾陽茶人,對如何制作出正宗的泾陽茯磚茶,有一首口訣:“非泾水不渥;非伏天不作;非金花不成;非泾陽不宗。”
“因此,南方茶運到這裏,都將泾陽作爲了發花的加工廠,通過當地的氣候、水、人,進行天然發花,再由這裏將茶運至新疆、甘肅等地。”李高峰介紹,如今,從泾陽縣城的一些老地名,如駱駝巷、四茗樓、麻布巷、馬廟巷等,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茶馬貿易重鎮的盛景。
金花“朵朵”開
茯茶獨特的保健功效和突出的風味,源于神奇的“發花”工藝。發花即在茶磚內産生金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