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茯磚茶的前世今生|陝西茯磚茶历史
有誰能相信,在一個溝壑縱橫、峁塬錯落、黃土深厚200米以上的地方,從來沒有栽過一棵茶樹,卻有著千年以上的制茶史、綿延600年的磚茶歲月,並且此茶成爲封建王朝的官府茶、貢茶,遊牧人不可或缺的生命茶。“甯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佳話在大西北及絲綢之路上口口相傳。這到底是怎樣一個神奇的地方?又能産生出如此魅力的茶呢?
這個地方就是共和國大地原點上的泾陽縣;這魅力茶就是泾陽茯磚茶。
泾陽是個神奇的地方。這裏是中國的大地原點,是中國政府在綜合測量考察中原和西部省區的基礎上,確定的國家地理中心。這恰好與西漢王朝確定的1000公裏建築基准線幾乎吻合,再一次創造了華夏文明的古今傳奇;這裏曾是京畿要地,周屬秦地,戰國設縣。楚霸王項羽分關中爲“雍、塞、翟”三地,史稱“三秦”。它屬“塞”。在周、秦、漢、唐等十三朝皇親國戚中,有不少人生于此、葬于此;這裏被喻爲關中的“白菜心、米糧倉”。雖屬渭北高原,溝梁峁壑、縱橫交錯,但依然連年風調雨順,麥浪垂肩,瓜果飄香,天地靈氣鍾愛于此。現泾陽隸屬陝西省鹹陽市,城有北仲、嵯峨、西鳳三山相圍,黃土台塬恰似南非開普敦“桌山”,巍峨挺拔,俯察四方,依山傍水,凝結玄機、大氣于一城。漢出散茶,明做磚茶,巍巍600年茯磚茶史,威震四方,風靡絲路。
這裏彙聚著“分明”之水。“泾渭分明”就緣之于此。《詩經·邶風·谷風》雲:“泾以渭濁,湜湜其沚。”唐杜甫詩曰:“旅泊窮清渭,長吟忘濁泾。”泾渭兩河誰清誰濁,曆來紛爭不斷。近年,據科考資料介紹,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由甘肅渭源上遊分流過來,上清下濁到此;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六盤雪山,下切板石河床,先濁後清,至此與渭河分明。不管誰清誰濁,至此總是兩水分明的。且兩河到此發力,交彙碰撞,使祖祖輩輩的泾陽人受益。不僅如此,泾陽這裏還是鄭國渠、白公渠、豐利渠、廣惠渠及近代的泾惠渠、泾渭渠的重要基地,已發現的古渠道遺址就有30多處,這對泾陽及周邊良田的灌溉和老百姓的飲水均發揮著巨大作用。用這“天上之水、分明之水和鄭人之水”點漿育液,承接遠客,必然神清氣爽。
然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曾以茶葉加工地離原料地偏遠,運輸成本高而將此息業,轉由湖南安化生産。幾十年間,雖然反複試驗,終因地貌環境和加工技術等原因,茶的生産始終不盡如人意。市場開放後,老一輩重拾泾陽茯磚茶業並傳承晚輩,使古老的茯磚茶煥發青春。現如今,拍電影,演小品,講故事,“申遺”作文,好一派人人誇茯茶、家家做“秦磚”的熱鬧景象。那些借水路而來的湘、鄂、贛及巴蜀勝地的毛茶或半發酵茶等原料,經過夏秋的充分發育,茶葉肥厚翠綠,宛如待嫁村姑,光鮮動人。滿含著江南的鍾靈毓秀、日月精神,北上泾陽,與來自溝壑山川、黃陵宗土之氣融合,茶葉也就越發的有精氣神了。經過甄選、匹配、揀剁、篩分、渥堆、炒合、灌紮、封裝、碼藏、檢測等七七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