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陽茯磚茶历史沿革|陝西茯磚茶文化
始于秦漢
從漢代開始,泾陽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泾陽位處關中腹地、泾河下遊,秦時開浚的鄭國渠,渠口位于泾陽境內的泾河上。南北貨運因秦嶺天塹阻隔,陸路難行,主要靠水路運輸,泾河下遊水面寬闊,船運到泾陽碼頭後必須轉水路爲陸路。爲方便運輸,就必須在泾陽另行加工,壓縮體積,才沿絲綢之路銷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亞各國,遂形成加工制作輸運中心樞紐。
興于唐宋
從宋時起有了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北宋神宗熙甯年(1068年),由于天緣巧合,茶商無意間發現茶葉中長出了“金花”(冠突散囊菌),使得茶葉口感、功效明顯改善,所以進行摸索試制,遂形成了“茯茶”這種獨特的長花茶。茯茶起初是散茶,後來爲了便于駝隊運輸,又在泾陽壓縮茶葉體積,逐步把散茶制成茶磚,俗稱“泾陽茯磚茶”,又稱“泾陽磚”。
盛于明清
泾陽茯磚茶沿“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銷往西北邊疆,遠銷俄國、西番、波斯等四十余個國家。最興盛時,泾陽縣城及周邊共有茶行110多家,水運碼頭12處,茶行、茶莊、作坊、茶商號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熱鬧非凡。至今縣城還有麻布巷、駱駝巷、造士街、糧集巷等茶市遺址。這種興盛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建國初停産
泾陽在抗戰前有茶廠六十多家,自武漢淪陷後,僅余延順、裕民、天泰運、裕興中、昌盛等八家。新中國成立之初,泾陽成立了人民茯茶廠,生産的紅星牌茯磚茶享譽西北。1953年,公私合營生産規模擴大,組建的大型茶葉加工企業“陝西鹹陽人民茯茶廠”,使鹹陽成爲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地。1958年,按照國家“多快好省”建設方針、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産轉移到茶産地。生産逐漸減少,至1958年後停産。
複興
进入21世纪后,泾阳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掘搜集整理泾陽茯磚茶有关史料、工艺,于2007年恢复试制成功,使泾陽茯磚茶这一历史瑰宝重现泾阳,造福人间。2014,泾陽茯磚茶企业已发展到45家,拥有怡泽、高香、泾砖、裕兴重等龙头企业,同时泾陽茯磚茶制作工藝已經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