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茶史小傳
內地茶逐漸處于劣勢,至1925年左右,印度茶占據了西藏茶市場的大部分。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關心藏族同胞的飲茶問題,于上世紀50年代開辟了西藏自己的茶園,並針對磚茶質量問題拔付專項資金攻克技術難關,爲藏族同胞能飲上放心茶做了許多工作。1988年時,西藏的茶園面積已達3000多畝,1993年自制茶葉26萬多斤;藏區群衆的茶葉消費量由1955年的人均3.2斤到2008年的近10斤。
在傳統西藏社會中,主要流行緊壓茶類,而後散茶逐漸增多。緊壓茶對西藏的影響最爲深刻。有人根據《明會典》的記載推斷認爲,黑茶約産生于明代中期。但由于傳統藏族社會中的茶湯多爲紅色或褐紅色,由此推斷緊壓茶類應爲紅茶緊壓茶或黑茶緊壓茶。而在宋朝入藏的四川邊茶則爲黑茶類。茶馬貿易中出現的輸藏茶主要为緊壓茶,由1865年英國用印茶仿制西藏磚茶可見,當時西藏流行的茶类就是緊壓茶類。在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1985年),中央政府赠送20万份砖茶以示祝贺。20世纪末,內地对藏区的茶叶输入仍以緊壓茶爲主。
西藏飲茶方式主要有清飲與調飲兩大類,清飲爲清茶,調飲包括酥油茶、奶茶、面茶、油茶和甜茶。甜茶出現和流行較晚,其它各類的具體出現時間尚未得到考證。
酥油茶與藏族同胞日常生活聯系最爲緊密,其原料爲茶(将緊壓茶搗碎)、酥油和鹽。制作時,先將茶加水熬成濃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與酥油和食鹽相混合,用專門的攪拌工具“甲洛”進行攪拌,直到混合均勻爲止,然後進行加熱與保溫即可。
清茶在傳統社會中與酥油茶一樣普遍,主要流行于社會下層,因爲酥油茶需要進一步加工和輔料,對社會下層的藏族同胞而言有一定困難,所以清茶更受他們的青睐。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壺或鍋內多次熬煮茶叶(与高原环境和緊壓茶類有關),同時加入食鹽(或最後階段再加入),得到的茶湯即爲清茶。有時爲了方便,一些家庭一次大量加入茶葉,少加水,並經過長時間熬煮,形成濃茶漿,再把茶漿儲備起來,飲用時用開水沖泡即可。在長期的發展中,藏族同胞也拓展了清茶的種類,在熬煮茶葉的過程中加入其它原料,如加入草果、姜片、花椒,此類茶湯有利于感冒的康複;加入紅糖形成的茶湯有助于産婦的恢複與保養。等等。
甜茶主要在拉薩一帶流行,由紅茶加奶和糖熬制而成。有研究認爲,甜茶通過穿梭于西藏、尼泊爾、印度的伊斯蘭商人傳遞到拉薩。印度很早從中國輸入茶葉,1662年曼德爾斯羅在《東印度紀遊》中提到印度人飲茶之風“已很普遍”,但沒有植茶記載。印度于1834年開始植茶,全面學習借用中國的茶樹栽培及茶的加工制作技術,19世紀後成爲世界茶葉主要生産和出口地,以紅茶爲主;1887年茶葉産量已達九千萬磅,茶葉生産成爲印度的最大産業之一。甜茶在印度起于何時並沒有得到考證。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後,在孟買和加爾各答等地紮下根。而在17世紀初期,紅茶已經在英國的咖啡廳裏出現。所以可以推測,英國飲用紅茶的方式很可能通過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往來傳到印度,並迅速在上流社會中流行。那麽,甜茶在印度出現與印度是否自産茶葉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印度植茶之前甜茶可能已傳至西藏,印茶在西藏支配地位確立後得以真正流行。
現在,西藏茶出現了外銷的趨勢,主要以速溶酥油茶、奶茶、紅茶及綠茶爲主,顧客除了到西藏的遊客外,還包括從網上購買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與商機相結合的過程中,又發展出一些以“茶”的名義出現的“非茶之茶”,倍受外界追捧。(赵国栋 于转利 刘华)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