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茶茶樹的災害及防治
受百日大旱,持續35℃以上高溫達25天,7、8月降雨不足200毫米。南京地區當年新發展5400畝的茶園,平均保存率僅14.5%,其他地區也只有20—30%。成年茶樹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茶樹成片落葉、枝條幹枯。是年全省茶葉年産量下降12.4%,句容縣茅山茶場茶葉年産量從上年的50噸,下降到15噸,減産70%。當年全省茶葉總産量比上年減少6500噸,減幅12.4%。
特大幹旱對茶葉生産的嚴重影響,引起各級領導和茶場干部职工对建设茶園水利工程、采用噴灌機械設施的重視。1979年起省農林廳在國有茶場基本建设经费中安排了建设茶園水利工程與噴灌機械設施資金;省水利廳、鎮江地區水利局、無錫市農水局對國有茶場建设灌溉设施也给予资金支持。
1979年春,在省、地兩級農林、水利部門的支持下,金壇縣方麓茶場经县水利局规划设计,与江蘇省竹箦煤矿茶場共建4级泵站提水工程。沿方麓茶場公路1侧铺设高压水泥管(φ330毫米)3800米,该場为积蓄水源,在县林科所附近利用地形低洼处,挖土方2.4万立方米,建造了1个可容2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第一泵站设在江蘇省竹箦煤矿砖瓦厂范围内,用100马力柴油机从主河道抽水输往第二泵站,第二、三、四泵站分别用75、55、30千瓦电动机抽水输往竹箦煤矿茶場,每小时抽水320立方米。方麓茶場用200毫米直径高压水泥管350节,和150毫米直径高压水管400节铺设支管道通向茶園,共建固定噴灌350畝,同時,使用金壇縣湯莊公社噴灌機廠生産的噴槍,射程35米,壓力3公斤,在較遠的茶園中修造了4×3立方米與3×3立方米的蓄水池190個,通過埋設的高壓水泥管道將水輸入蓄水池內,用流動噴灌機噴灌500畝茶園。流動噴灌設備是自行組裝的,動力是金壇縣登冠鄉生産的12匹馬力柴油機,水泵是鎮江林機廠産,噴頭爲無錫生産,射程10米。
與此同時,溧水縣茶場在老鸦坝大型水库和五七水库建第一、 二电灌站,修建5.1公里的水利设施(石渠、330厘米高压水泥管、暗渠等形式)解决一、二、三工区2500亩茶園灌溉用水,建固定噴灌120畝,其余采用流動噴灌機噴灌茶园。该場在建设输水管道时测算,用高压水泥管比修建砖石水泥渡槽成本减少83%,因此在建设中选用了高压水泥管。
宜興縣陽羨茶場通过改造玉女潭提水泵站和沿公路的铸铁管道,先后在場部附近建设茶園固定噴灌設施500畝。句容縣下蜀茶場在喷灌设施建设时采用塑料管作支管道,常因茶園深翻.施肥作業造成損壞,因此此後不再采用這種材料鋪設茶園輸水管道。這一時期,高淳縣青山茶場、句容县张庙茶場、茅山茶場、九华茶場、无锡市郊区梅园茶果場、无锡茶葉研究所、躍進茶果場、大浮林茶場、扬州平山茶場和盱眙县茶場等也都因場制宜修建了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与灌溉设施。
1985年,無錫市茶葉研究所根據宜興縣氣象站和該所積累的15年氣象資料及茶葉生産實績,綜合研究分析,提出了茶園旱害成因,即夏秋季節氣溫特高,絕對最高氣溫35℃以上,茶樹枝葉蒸騰大于根系吸收,生理生育受阻,新梢漸次泛紅直至枯萎,導致旱害。該所提出的旱害指標是:高溫時期連續半個月降雨量≤20毫米。除氣候條件外,茶園土壤性狀差異也導致旱害程度不同。土壤疏松,容重1.16~1.25克/cm3,固、液、氣三相比例適當,受害較輕。噴灌指標爲:①看天氣,氣溫32℃以上,連續7~10天不下雨,開始噴灌。②看土壤,田間持水量的80%時,新梢生育開始緩慢,降到70%則停止生長,降至50%,茶葉受害,因此,當田間持水量70%時開始噴灌。③看茶樹,茶葉失去光澤,尚未發黃時,或大量形成對夾葉,即可噴灌。一般噴灌用水量爲日畝供水5m3~10m3,高産茶園應多噴些。
80年代後期,宜興縣新街鄉茶場、无锡县八士镇山林茶果場、溧阳市桂林茶場和赣榆县金山乡夹谷春茶場等乡村茶場也先后建设了固定喷灌和流动喷灌相结合的水利工程设施。溧阳市桂林茶場从沙河水库取水,建固定喷灌茶園面積130畝,固定噴灌正方形設計,邊長30m,噴頭PY40型(直徑12mm),壓力3~4.5公斤,每小時噴水量8.69~10.5m3。由于流動噴灌維修方便,灌溉靈活性大,因此大多數茶場使用了流动灌喷设备,主要机型是泰州林机厂生产的75型喷灌机,射程30m。
1994年,江蘇省出現持續高溫幹旱,蘇南地區6、7、8月降雨較常年減少6成至7成,日平均氣溫高2~3℃,23.9萬畝茶園95%以上不同程度受旱害危害。全省茶葉減收3000噸,減幅20%。新拓植的4.5萬畝幼茶中有4.0萬畝幹枯死亡,成年投産茶園有1.05萬畝樹冠枯死,成片落葉的達7.75萬畝,當年直接經濟損失近億元,並持續影響至1995、1996年。省農林廳園藝處通過調研分析,認爲在同時受災情況下,受災程度與茶區地理位置、茶園土層厚度、茶樹當時所處生育階段、栽培技術措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據此提出全省茶葉減災的具體措施:①堅持區域化發展的原則,在宜茶地區種茶;②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在茶園周圍種植行道樹、防護林、茶園合理密植和地面覆蓋;③退出不合理間作,及時防治病蟲;④必要的灌溉措施。
96年溧陽市周城鎮九龍茶場在市有关部门扶持下,建造了固定喷灌80亩和微喷40亩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在江蘇茶葉生産中首次嘗試節水灌溉。
二、濕害防治
蘇南茶區的大部分茶園土壤屬下蜀系黃棕壤,土質粘重,不少地塊有不易透水的粘盤層,遭遇長期陰雨,排水不暢,經常産生茶園濕害。1974年,溧水縣茶場在解剖分析低产茶園形成原因時,發現部分低産茶园存在严重湿害。该場连续4年,采取开沟排水,对地势特别低洼的茶園,開挖蓄水池、漚肥塘,將挖出的泥土填入其他茶園的茶行中,400畝有濕害反應的茶園,普遍填土3~7厘米厚,基本解除濕害。句容縣九華茶場长期为湿害困扰,1977年起,全場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综合治理,因园制宜,全面防除茶园湿害。该場采用:开挖沟渠,缩小园块,明、暗沟结合,其中主沟深挖至1m。对少量低洼茶園挑客土,填、擡高茶園地平面。切斷滲透水來源,在滲水上方開挖深1~1.2米的深溝。增施有機肥,摻沙子,改善土壤通透性。對濕害嚴重、缺株多的園塊進行移植歸並,土地重新平整後,實施高標准種茶。1989年,句容縣多種經營局與省丘陵地區農科所合作,對句容茶區土壤進行測試分析,初步摸清造成茶園濕害的土壤質地原因:句容茶區土地屬粘盤黃棕壤地區,成土過程中的粘粒和矽、鐵等膠結物在30~60厘米深處積聚,形成特殊的鐵錳結核粘重構造,孔隙少,結構致密,容重達1.63克/cm3,堅實度爲2.9克/cm3。總的孔隙只有40.1%,非毛管孔隙只及表土層的52%,嚴重阻礙著水、氣上下運動和茶樹根系生長。據測定,粘盤層的滲水速度爲每分鍾0.01mm,而表層土(0~20cm)爲6mm。一次10mm的連續降水過程,垂直下滲,透過表層只需16.7分鍾,而滲至粘盤層下則需166.7小時(約7天)。由于粘盤層的阻礙,雨季下滲水分較長時間滯留于0~30厘米耕作層內,這是造成江蘇茶園濕害的實質原因。爲此提出改良土壤、解除濕害、促進茶樹生長的措施:①理順水系,溝渠配套,排除地面水,降低地下水。②增施有機肥,多種青綠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三、凍害防治
江蘇茶園凍害多表現爲冬季幹凍和春季晚霜。“倒春寒”危害多數爲局部發生,曆史記載不多。50~60年代,曾用過煙熏防霜凍和冬季茶園漫灌防幹凍的措施。
從1973年開始,贛榆縣陸續引種茶樹,发展茶叶生产。但该县地处江蘇最北端,冬季长期低温干旱。茶樹經常遭受凍害,造成茶園斷垅缺株,幾經補種,難以成園。贛榆縣多種經營局通過試驗摸索,于1981年提出徐、連地區茶園防凍害技術措施:增施越冬肥,提高茶樹抗寒能力。澆灌越冬水。該地區冬季雨水僅占全年的10%,爲保持茶樹體內的水分代謝平衡,須在大凍前澆足越冬水。培土壅根搭風障,對小茶苗進行培土壅根,對開采茶園則用山草、麥稭、稻草編成草簾子搭建風障以防風防霜抗寒流。建設防護林,營造綠色屏障。以上技術推廣後,贛榆茶葉開始鞏固發展。
从1993年起,江蘇冬季经常出现暖冬现象,茶樹萌芽期提前。但到“清明”前後,又出現“倒春寒”。低溫霜凍,甚至下降春雪,使已經萌發的茶芽受秷觫变红甚至枯萎,给蘇南茶區春茶生産造成開采推遲、産量受損的嚴重後果。對此各地采取的防禦措施有噴施葉面防凍肥(K4等)、樹冠覆蓋(遮陽網或稻草);更多的是加強茶樹肥培管理,增強茶樹自身的抗寒能力。1996年,溧陽市前馬鄉水西茶場进行了100亩茶園重修剪,夏秋留養枝條抽發40厘米以上,越冬前,葉面積指數超過4.0。1997年3月底,連續出現霜凍,水西茶場这100亩茶園受災輕微,于3月30日開采,開采期比地處于同一地區的其他茶場提前7天。
四、蟲害防治
(一)假眼小綠葉蟬
爲浮塵子的一種,又稱葉跳蟲,是小體型,刺吸式口器、發生代數多的害蟲之一。成蟲或若蟲以針狀口器刺入茶樹嫩梢皮層吸取汁液爲害,或雌蟲産卵于嫩悄內,危害茶梢生長。60年代中後期,隨著大面積茶樹樹冠長大,農作物退出茶園間作,以及有機磷農藥與化肥用量不斷增加而逐步上升爲主要茶樹害蟲。江蘇茶區普遍發生,自70年代初起,危害加重。1985年一直被誤認爲是小綠葉蟬。1984年開始,金壇茅麓茶場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1985年由南方5省茶樹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協作組在無錫、宜興、連雲港等地采集蟲樣,經南京農業大學田立新鑒定,確認是假眼小綠葉蟬。
1987年全省受害面積達60%以上,僅溧水縣茶場,秋茶即損失幹茶3500公斤,不少茶場不仅当年产量减少,还影响了翌年春茶。
1988年前主要使用樂果防治,1988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用日本生産的25%優樂得防治該蟲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引進天王星,防治效果進一步提高。1990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在全省茶區推廣國産撲虱靈,取代了樂果,使假眼小綠葉蟬危害減輕,每年雖有大量發生,但均得到有效控制。
(二)尺蠖類
江蘇茶區爲害茶樹的尺蠖有茶尺蠖、油桐尺蠖、灰尺蠖、銀尺蠖等,以茶尺蠖、油桐尺蠖爲主。茶尺蠖又稱拱拱蟲,以幼蟲蠶食茶树嫩梢为害,在江蘇一年发生5~6代,其蛹在茶樹根際附近的表土層越冬。6~8月爲害最猖獗,主要發生在宜興、溧陽、句容、溧水、金壇等地。70年代初宜興大面積發生茶尺蠖、油桐尺蠖混合爲害,走過茶園聽見蟲吃茶叶的“沙蓤霰声,湖 父公社张公大队百亩茶園被茶尺蠖蠶食得片葉不剩,似火燒狀焦枯。以噴灑有機磷農藥防治爲主,如敵敵畏、辛硫磷、馬拉硫磷等,馬拉硫磷因氣味重,常殘留至成品茶上,影響品質而停用。1974年茗嶺公社紅嶺茶場冬季挖蛹除害,一天可挖茶尺蠖、油桐尺蠖蛹近百公斤。1977年鎮江地區革命委員會轉發了紅嶺茶場采取挖蛹、捕捉幼虫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防治茶尺蠖的成功經驗,指導茶區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危害。當年9月,張志澄在紅嶺茶場的茶園及鄰近大豆田觀察到3~5齡油桐尺蠖死蟲,經顯微鏡觀察,死蟲漿液中含有類似桑毛蟲和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的黃色脂肪微粒,將死蟲漿液稀釋噴灑茶葉,飼養油桐尺蠖5天後死亡率達82%。2年後蟲體經武漢大學昆蟲病害研究室張起麟、劉年翠鑒定,確定爲感染核型多角體病毒所致。氣候適宜時,該病毒在宜興、句容茶區流行,爲自然控制油桐尺蠖起一定作用。1978年,宜興芙蓉茶場完成了历经7年的对茶尺蠖發生規律及測報方法的研究,爲茶尺蠖科學防治提供了依據。1980年茅麓茶場试验用溴氰菊酯防治茶尺蠖,顯著提高了防治效果,很快在全省茶尺蠖發生區推廣。同年蘇雲金杆菌菌粒“7216”防治茶尺蠖的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辛硫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1981年社渚农場在总结本場油桐尺蠖发生情况的基础上,首次发表了防治油桐尺蠖的有效方法。1984~1988年无锡市茶葉研究所等對茶尺蠖的测报技术进行改进,形成了江蘇茶區對茶尺蠖的系統測報辦法。1988年,茶尺蠖在宜興、溧陽、溧水等地又一次大爆發,宜興有上千畝茶園葉片全部吃光,溧水3000畝茶園受害減産,其中白馬鄉石頭茶場30亩茶園因茶尺蠖危害死亡。1989年推廣使用美國進口菊酯類農藥天王星,茶尺蠖得到控制,但連續使用,使茶尺蠖産生抗性,1991年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檢測宜興芙蓉茶場的茶尺蠖對天王星的抗性指數比杭州地區高40倍。以後開始注意用藥濃度和與其他農藥交替使用。1994年夏季大旱,無茶可采,忽視了茶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導致茶尺蠖又一次猖獗危害,宜興善卷茶林場近百亩茶樹嫩葉、老葉都被吃光。1995年推廣使用巴丹作爲天王星的輪換藥劑,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的危害。
(三)螨類
螨類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多以成螨和若螨爲害茶树成叶或幼嫩芽叶。江蘇为害茶樹的螨類主要有茶橙瘿螨、短須螨、茶半跗線螨。60年代,茶橙瘿螨成为江蘇茶樹主要害蟲,短須螨也曾局部危害嚴重。1962年起茅麓茶場每年有近千亩茶园受害,造成大批成叶脱落。1976年该場技术员对其生活习性作了观察,并提出防治措施。逐步控制了该螨的发生。70年代,防治螨类的药剂以乐果、敌敌畏为主,效果较差。1982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等用韶關黴素、浏陽黴素防治橙瘿螨,防效提高。1983年該所正式立題研究該螨,提出了“狠壓基數,早期控制螨高峰、結合科學用藥和合理采摘”的綜合防治策略。1986年起應用三氯殺螨醇,防效大大提高。1990年推廣雙甲眯和單甲眯,1994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對茶橙瘿螨測報及防治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建立了系統測報方法,篩選出哒螨酮殺螨劑,在全省範圍內推廣後,有效地控制了該螨的危害。1996年農業部發文規定茶園禁止使用三氯殺螨醇以後,全省采用滅螨靈防治螨。
(四)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以幼虫在叶背吸收汁液,并分泌蜜露状排泄物而继发煤病,引起大量落叶。黑刺粉虱是江蘇重要茶樹害蟲之一。隨著密植茶園的推广,黑刺粉虱危害加重,70年代局部地区危害严重,1978年秋季,全省大面积受害,丹徒县因该虫引起煤病的危害面积达3000多亩。80年代黑刺粉虱发展到全省范围并严重危害,因黑刺粉虱危害造成的损失达30%以上,煤病流行。尤其是1986、1987年全省大发生。用乐果、辛硫磷、敌敌畏等药剂防治,效果欠佳,难以控制。自90年代扑虱灵推广后,黑刺粉虱种群数量下降,仅局部地区产生危害。
(五)蚧類
蚧類多以若蟲、成蟲在茶樹枝葉上,吸取茶树汁液,使树势衰退。江蘇危害茶树的蚧壳虫主要有椰园蚧、长白蚧、蛇眼蚧等。70年代长白蚧、蛇眼蚧危害严重。1970年,常熟虞山林場白云2区2队因蛇眼蚧大量危害,大面积台刈茶樹,剪下的树枝2吨多,同年江阴林場也因蛇眼蚧危害台刈茶樹20畝。1971年鎮江地區高資茶場300多亩茶园受椰园蚧危害,产量受到较大损失。1970~1977年,常熟县虞山林場生技组观察了蛇眼蚧的世代,采用剪除虫枝、台刈等措施,药剂采用石硫合剂、亚胺硫磷,1979年无锡市郊区、宜兴大部分茶區受到長白蚧危害,部分茶園不得不台刈。80年代,無錫茶園椰園蚧仍發生嚴重。期間采用樂果防治。90年代推廣使用撲虱靈以後,椰園蚧極少發生。
(六)綠盲蝽
又稱破頭瘋。成蟲、若蟲吸取幼嫩茶芽葉的汁液,形成孔洞,使茶樹生長受阻,受害芽葉制成幹茶味苦,碎末多。在江蘇以危害春茶为主,80年以前,因虫口密度低,未造成明显危害而未受重视。80年代初,无锡郊區春茶芽葉上出現紅褐色斑點,以爲是病害所致,經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鑒定確認爲綠盲蝽。1985年無錫郊區綠盲蝽大暴發,春茶被害率高达70%,该虫开始成为江蘇的主要茶樹害蟲。
1982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立題研究,提出了“控制越冬基數,狠治第一代孵化高峰”的防治策略,建立了測報方法。綠盲蝽的危害得到了控制。進入90年代,該蟲在句容、宜興等地發生,並有全省擴散的趨勢,但未造成明顯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