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茶茶樹的災害及防治
園塊進行移植歸並,土地重新平整後,實施高標准種茶。1989年,句容縣多種經營局與省丘陵地區農科所合作,對句容茶區土壤進行測試分析,初步摸清造成茶園濕害的土壤質地原因:句容茶區土地屬粘盤黃棕壤地區,成土過程中的粘粒和矽、鐵等膠結物在30~60厘米深處積聚,形成特殊的鐵錳結核粘重構造,孔隙少,結構致密,容重達1.63克/cm3,堅實度爲2.9克/cm3。總的孔隙只有40.1%,非毛管孔隙只及表土層的52%,嚴重阻礙著水、氣上下運動和茶樹根系生長。據測定,粘盤層的滲水速度爲每分鍾0.01mm,而表層土(0~20cm)爲6mm。一次10mm的連續降水過程,垂直下滲,透過表層只需16.7分鍾,而滲至粘盤層下則需166.7小時(約7天)。由于粘盤層的阻礙,雨季下滲水分較長時間滯留于0~30厘米耕作層內,這是造成江蘇茶園濕害的實質原因。爲此提出改良土壤、解除濕害、促進茶樹生長的措施:①理順水系,溝渠配套,排除地面水,降低地下水。②增施有機肥,多種青綠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三、凍害防治
江蘇茶園凍害多表現爲冬季幹凍和春季晚霜。“倒春寒”危害多數爲局部發生,曆史記載不多。50~60年代,曾用過煙熏防霜凍和冬季茶園漫灌防幹凍的措施。
從1973年開始,贛榆縣陸續引種茶樹,發展茶叶生产。但该县地处江蘇最北端,冬季长期低温干旱。茶樹經常遭受凍害,造成茶園斷垅缺株,幾經補種,難以成園。贛榆縣多種經營局通過試驗摸索,于1981年提出徐、連地區茶園防凍害技術措施:增施越冬肥,提高茶樹抗寒能力。澆灌越冬水。該地區冬季雨水僅占全年的10%,爲保持茶樹體內的水分代謝平衡,須在大凍前澆足越冬水。培土壅根搭風障,對小茶苗進行培土壅根,對開采茶園則用山草、麥稭、稻草編成草簾子搭建風障以防風防霜抗寒流。建設防護林,營造綠色屏障。以上技術推廣後,贛榆茶葉開始鞏固發展。
从1993年起,江蘇冬季经常出现暖冬现象,茶樹萌芽期提前。但到“清明”前後,又出現“倒春寒”。低溫霜凍,甚至下降春雪,使已經萌發的茶芽受凍、變紅甚至枯萎,給蘇南茶區春茶生産造成開采推遲、産量受損的嚴重後果。對此各地采取的防禦措施有噴施葉面防凍肥(K4等)、樹冠覆蓋(遮陽網或稻草);更多的是加強茶樹肥培管理,增強茶樹自身的抗寒能力。1996年,溧陽市前馬鄉水西茶場進行了100畝茶園重修剪,夏秋留養枝條抽發40厘米以上,越冬前,葉面積指數超過4.0。1997年3月底,連續出現霜凍,水西茶場這100畝茶園受災輕微,于3月30日開采,開采期比地處于同一地區的其他茶場提前7天。
四、蟲害防治
(一)假眼小綠葉蟬
爲浮塵子的一種,又稱葉跳蟲,是小體型,刺吸式口器、發生代數多的害蟲之一。成蟲或若蟲以針狀口器刺入茶樹嫩梢皮層吸取汁液爲害,或雌蟲産卵于嫩悄內,危害茶梢生長。60年代中後期,隨著大面積茶樹樹冠長大,農作物退出茶園間作,以及有機磷農藥與化肥用量不斷增加而逐步上升爲主要茶树害虫。江蘇茶區普遍發生,自7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