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茶茶樹的災害及防治
,危害加重。1985年一直被誤認爲是小綠葉蟬。1984年開始,金壇茅麓茶場對其發生規律、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研究。1985年由南方5省茶樹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協作組在無錫、宜興、連雲港等地采集蟲樣,經南京農業大學田立新鑒定,確認是假眼小綠葉蟬。
1987年全省受害面積達60%以上,僅溧水縣茶場,秋茶即損失幹茶3500公斤,不少茶場不僅當年産量減少,還影響了翌年春茶。
1988年前主要使用樂果防治,1988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用日本生産的25%優樂得防治該蟲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引進天王星,防治效果進一步提高。1990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在全省茶區推廣國産撲虱靈,取代了樂果,使假眼小綠葉蟬危害減輕,每年雖有大量發生,但均得到有效控制。
(二)尺蠖類
江蘇茶區爲害茶樹的尺蠖有茶尺蠖、油桐尺蠖、灰尺蠖、銀尺蠖等,以茶尺蠖、油桐尺蠖爲主。茶尺蠖又稱拱拱蟲,以幼蟲蠶食茶树嫩梢为害,在江蘇一年发生5~6代,其蛹在茶樹根際附近的表土層越冬。6~8月爲害最猖獗,主要發生在宜興、溧陽、句容、溧水、金壇等地。70年代初宜興大面積發生茶尺蠖、油桐尺蠖混合爲害,走過茶園聽見蟲吃茶叶的“沙沙”声,湖 父公社张公大队百亩茶園被茶尺蠖蠶食得片葉不剩,似火燒狀焦枯。以噴灑有機磷農藥防治爲主,如敵敵畏、辛硫磷、馬拉硫磷等,馬拉硫磷因氣味重,常殘留至成品茶上,影響品質而停用。1974年茗嶺公社紅嶺茶場冬季挖蛹除害,一天可挖茶尺蠖、油桐尺蠖蛹近百公斤。1977年鎮江地區革命委員會轉發了紅嶺茶場采取挖蛹、捕捉幼蟲結合藥劑防治等綜合措施防治茶尺蠖的成功經驗,指導茶區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危害。當年9月,張志澄在紅嶺茶場的茶園及鄰近大豆田觀察到3~5齡油桐尺蠖死蟲,經顯微鏡觀察,死蟲漿液中含有類似桑毛蟲和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的黃色脂肪微粒,將死蟲漿液稀釋噴灑茶葉,飼養油桐尺蠖5天後死亡率達82%。2年後蟲體經武漢大學昆蟲病害研究室張起麟、劉年翠鑒定,確定爲感染核型多角體病毒所致。氣候適宜時,該病毒在宜興、句容茶區流行,爲自然控制油桐尺蠖起一定作用。1978年,宜興芙蓉茶場完成了曆經7年的對茶尺蠖發生規律及測報方法的研究,爲茶尺蠖科學防治提供了依據。1980年茅麓茶場試驗用溴氰菊酯防治茶尺蠖,顯著提高了防治效果,很快在全省茶尺蠖發生區推廣。同年蘇雲金杆菌菌粒“7216”防治茶尺蠖的試驗結果表明,加入辛硫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1981年社渚農場在總結本場油桐尺蠖發生情況的基礎上,首次發表了防治油桐尺蠖的有效方法。1984~1988年無錫市茶葉研究所等對茶尺蠖的测报技术进行改进,形成了江蘇茶區對茶尺蠖的系統測報辦法。1988年,茶尺蠖在宜興、溧陽、溧水等地又一次大爆發,宜興有上千畝茶園葉片全部吃光,溧水3000畝茶園受害減産,其中白馬鄉石頭茶場30畝茶園因茶尺蠖危害死亡。1989年推廣使用美國進口菊酯類農藥天王星,茶尺蠖得到控制,但連續使用,使茶尺蠖産生抗性,1991年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檢測宜興芙蓉茶場的茶尺蠖對天王星的抗性指數比杭州地區高40倍。以後開始注意用藥濃度和與其他農藥交替使用。1994年夏季大旱,無茶可采,忽視了茶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導致茶尺蠖又一次猖獗危害,宜興善卷茶林場近百畝茶樹嫩葉、老葉都被吃光。1995年推廣使用巴丹作爲天王星的輪換藥劑,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的危害。
(三)螨類
螨類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蟲,多以成螨和若螨爲害茶树成叶或幼嫩芽叶。江蘇为害茶樹的螨類主要有茶橙瘿螨、短須螨、茶半跗線螨。60年代,茶橙瘿螨成为江蘇茶樹主要害蟲,短須螨也曾局部危害嚴重。1962年起茅麓茶場每年有近千畝茶園受害,造成大批成葉脫落。1976年該場技術員對其生活習性作了觀察,並提出防治措施。逐步控制了該螨的發生。70年代,防治螨類的藥劑以樂果、敵敵畏爲主,效果較差。1982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等用韶關黴素、浏陽黴素防治橙瘿螨,防效提高。1983年該所正式立題研究該螨,提出了“狠壓基數,早期控制螨高峰、結合科學用藥和合理采摘”的綜合防治策略。1986年起應用三氯殺螨醇,防效大大提高。1990年推廣雙甲眯和單甲眯,1994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對茶橙瘿螨測報及防治技術進行進一步研究,建立了系統測報方法,篩選出哒螨酮殺螨劑,在全省範圍內推廣後,有效地控制了該螨的危害。1996年農業部發文規定茶園禁止使用三氯殺螨醇以後,全省采用滅螨靈防治螨。
(四)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以幼虫在叶背吸收汁液,并分泌蜜露状排泄物而继发煤病,引起大量落叶。黑刺粉虱是江蘇重要茶樹害蟲之一。隨著密植茶園的推廣,黑刺粉虱危害加重,70年代局部地區危害嚴重,1978年秋季,全省大面積受害,丹徒縣因該蟲引起煤病的危害面積達3000多畝。80年代黑刺粉虱發展到全省範圍並嚴重危害,因黑刺粉虱危害造成的損失達30%以上,煤病流行。尤其是1986、1987年全省大發生。用樂果、辛硫磷、敵敵畏等藥劑防治,效果欠佳,難以控制。自90年代撲虱靈推廣後,黑刺粉虱種群數量下降,僅局部地區産生危害。
(五)蚧類
蚧類多以若蟲、成蟲在茶樹枝葉上,吸取茶树汁液,使树势衰退。江蘇危害茶樹的蚧殼蟲主要有椰園蚧、長白蚧、蛇眼蚧等。70年代長白蚧、蛇眼蚧危害嚴重。1970年,常熟虞山林場白雲2區2隊因蛇眼蚧大量危害,大面積台刈茶樹,剪下的樹枝2噸多,同年江陰林場也因蛇眼蚧危害台刈茶樹20畝。1971年鎮江地區高資茶場300多畝茶園受椰園蚧危害,産量受到較大損失。1970~1977年,常熟縣虞山林場生技組觀察了蛇眼蚧的世代,采用剪除蟲枝、台刈等措施,藥劑采用石硫合劑、亞胺硫磷,1979年無錫市郊區、宜興大部分茶區受到長白蚧危害,部分茶園不得不台刈。80年代,無錫茶園椰園蚧仍發生嚴重。期間采用樂果防治。90年代推廣使用撲虱靈以後,椰園蚧極少發生。
(六)綠盲蝽
又稱破頭瘋。成蟲、若蟲吸取幼嫩茶芽葉的汁液,形成孔洞,使茶樹生長受阻,受害芽葉制成幹茶味苦,碎末多。在江蘇以危害春茶爲主,80年以前,因蟲口密度低,未造成明顯危害而未受重視。80年代初,無錫郊區春茶芽葉上出現紅褐色斑點,以爲是病害所致,經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鑒定確認爲綠盲蝽。1985年無錫郊區綠盲蝽大暴發,春茶被害率高达70%,该虫开始成为江蘇的主要茶樹害蟲。
1982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立題研究,提出了“控制越冬基數,狠治第一代孵化高峰”的防治策略,建立了測報方法。綠盲蝽的危害得到了控制。進入90年代,該蟲在句容、宜興等地發生,並有全省擴散的趨勢,但未造成明顯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