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茶廠的一些回憶
原來佛海地方乃一天然野生茶區,是大葉種茶的原生地,産量極豐,品質醇厚,制成紅茶足與印度大吉嶺、安徽祁紅相媲美,如大量制銷,必能風行國際市場。
今年是雲南中國茶葉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我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就畢生從事祖國茶葉事業。特別關心與我有過密切淵源的雲南中茶公司。撫今思昔,回顧早年創辦佛海茶廠的艱辛往事,曆曆在目,記憶猶新。現摘要追敘于後,以飨茶界人士共資紀念。
一九三六年夏,南京舉辦全國手工藝展覽會,上海商品檢驗局承辦中國茶葉特展。展室懸挂兩幅世界産茶國的巨型圖表。觸目驚心地顯示出近百年來世界産茶國家茶葉産量直線上升,與我國茶葉出口數量逐年下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觀衆莫不痛感國茶生産的危機,勢非急起直追不可。
一九三七年春,中央經濟部周贻春次長,在滬召開中國茶葉公司籌備會議。我有幸應邀出席。會議決定由皖、贛,湘、淅、閩産茶省份,每省各出資二十萬元,由中央經濟部及各大私營廠商集資二百萬元,成立中國茶葉總公司,由經濟部商業司司長壽景偉任總經理。讵料是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東南各省茶葉産銷相繼停頓,中茶公司分公司遷往漢口,並在湖北恩施籌辦恩施實驗茶廠。由我負責設計創制各種制茶機械,采用大規模生産方式機制紅茶,替代老法落後的手工操作,産品悉數運銷重慶,暢銷後方,成效顯著。由于采用科學機械制茶,既提高了茶葉品質,又爲發展國茶外銷開辟了光明的前景,並爲今後國內各地辦廠提供了樣板。
一九三八年,中茶公司又與雲南省政府合資設立雲南中茶公司于昆明。滇方代表爲雲南富滇新銀行行長缪雲台先生,中茶公司則委任鄭鶴春氏爲經理。初步擬定在順甯(今風慶)佛海(今勐海)及宜良三地設立實驗茶廠,汲取前中茶公司恩施茶廠辦廠的經驗,全面推廣機械制茶。
1、建廠前的調查研究
佛海地處祖國邊陲,爲少數民族(傣族)聚居之地。地理環境特殊,當地風俗民情及茶葉分布情況,我們一無所知。于是我受命前往實地調查考察。
一九三九年春,我偕同張石城先生,由昆明起程,取道滇緬公路,經芒市、臘戍進人緬甸,搭汽車經景棟繞道西雙版納抵達佛海。經過半年的考察,首次試制了紅綠樣茶。原來佛海地方乃一天然野生茶區,是大葉種茶的原生地,産量極豐,品質醇厚,制成紅茶足與印度大吉嶺、安徽祁紅相媲美,如大量制銷,必能風行國際市場。
但是要在佛海辦廠,並非易事,必須進行艱苦的鬥爭。因爲佛海地區一向被視爲:“瘴疠之鄉”,人煙稀少,但每年死于惡性瘧疾者卻爲數甚多,人們視爲畏途。當地居民刀耕火種,生産原始,生活簡單貧苦。社會環境、商業條件還很落後。以貨易貨是當時當地的主要貿易方式,還有日中爲市的古風,紙幣卻不易通行,成爲貿易的重大障礙。該地氣候全年分幹濕兩季,濕季爲制茶季節;幹季爲茶葉包裝運銷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