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普洱茶國標蝶變
quo;的出台無疑爲他們出了一道“難題”。
曾經名噪一時的廣東名茶“廣雲貢餅”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因爲廣東、香港等地素有飲用普洱 茶的習慣且能就地生産普洱 茶,從1952年開始,至1973年,根據有關茶葉部門的宏觀調控,雲南省每年都向廣東省調撥數千擔曬青毛料,供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制造“廣東餅”普洱 茶。
這種“廣雲貢餅”雖在廣東制造,但原料卻以雲南曬青毛料爲主,且存世的“廣雲貢餅”已爲普洱 茶中的名貴品種,今後卻不得不面臨“無法認祖歸宗”的尴尬局面。
“國標”推出後,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由于雲南一直在積極制定標准,因此爲了不必要的爭議,他們一直在做一些准備。他們生産的普洱 茶雖然也從雲南采購原料,工藝也沒有變化,但是在稱謂上將不再叫“普洱 ”,而直接叫“廣雲貢餅”,以適應國標出台後可能面臨的爭議。
實際上,對于雲南省一直在推動制定的普洱 茶標准,業內早已有所爭論。有專家認爲由雲南來申請地理標志産品太過狹隘,雖然雲南生産的普洱 茶占了全國的80%,申請原産地保護雖然也是保護知識産權,但也應該重視曆史和現實,比如廣東等地也生産一部分普洱 茶,並且擔負著中轉、流通和創新發展的功能。
著名公益律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周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普洱 茶如果有國家標准的話,顯然不應以産地爲因素,産地是産品地理標志要素而不是産品標准要素。”
周澤表示,“産品地理標志”屬于商標管理範疇,某些産品的品質與所在産地的地理環境有關,故把相應地域生産的、符合一定質量標准的産品都統一用一個産品名稱,是爲地理標志産品,例如赫赫有名的“金華火腿”。
當然,“産品地理標志”也有可能帶來其他的問題,比如即使是規定産地生産的普洱 茶也有可能制作工藝和産品質量比較粗糙,國標顯然對此類情況難以規範。
“普洱 茶更多是一種制作工藝的劃分,而不是存在著普洱 茶這樣的樹種。”一些專家提出疑問,“如果一定要進行原産地保護,是不是名氣更大的鐵觀音、綠茶龍井等等也要申請呢?”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國標的內容有些過于狹隘。
現在,普洱 茶産業正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國標的出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産業有所促進,但其依地理範圍核定名稱使用權,也有可能會大大限制産業規模。
2007年之前,雲南普洱 茶高價拍賣的新聞屢見不鮮,普洱 生産商對市場充滿期待,一些職業“炒客”也像炒股一樣,瘋狂炒作普洱 茶,普洱 茶的內涵也由傳統飲品化身爲可以升值的“收藏品”。
而雲南本地茶葉産量有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市場高峰時期,不僅雲南省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