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背後的莊家?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00年前後,進入大陸的港台茶商雇傭了大批收茶人前往雲南各大城市的茶廠、茶莊、供銷社甚至邊遠村寨收購老茶。一位大炒家那一年派出去收茶的人就有上百名,收茶人的月平均工資都在2000元以上,高的甚至上770
由于當時國內的普洱 並未普及,收購成本非常低,而且由于是大量掃貨,最初兩年每公斤的收購價甚至不超過10元,而收茶人的費用則按每片茶餅1元的價錢給付。3年左右,便將雲南大部分的陳年老茶收購殆盡。
2004年以後,在掃貨同時,港台商人還開始陸續介入了雲南茶廠的並購重組,達到控制上遊産業鏈的目的。
也有部分炒家向茶廠繳納數量不等的保證金成爲經銷商。一個中檔以上的品牌茶,經銷商交納的保證金一般是200萬到1000萬元,上千萬的可以成爲一級經銷商,余下的成爲二級和三級經銷商。
茶廠和茶商供銷體制形成後,一級經銷商就會與二級、三級經銷商聯手,擡拉價格。由于一級經銷商具有絕對的壟斷權,留下70%左右的茶品進行囤積,采取對能夠控制的品牌茶推出30%份額,首先在一級經銷商內部形成"價格聯盟",相互擡拉,將價格拉到出廠價三倍左右,才抛售給二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依樣畫葫蘆,但把10%的茶品留下囤積,將20%的茶品聯合擡拉,達到滿意的價位後才抛售給三級經銷商。
由于一級到三級經銷商層層囤積、層層擡拉價格,進行炒作宣傳,真正在市場上流通的普洱 茶不到20%,卻能通過炒作達到比出廠價高出五倍甚至六倍的價格。炒家的層層"截貨",讓零售商幾乎不可能直接通過廠家拿到貨。零售商只能在整個供貨鏈條的最底部"任人宰割"。
莊家還通過對個別品牌産片的"拍賣"造勢、拉擡價格的做法,成功吹大了整個普洱 茶的泡沫,將普洱 茶批發價格在短短幾年時間從800元到1000元一件,最終拉擡到20000元一件的天價。
投資價值是莊家的又一噱頭。莊家搖身一變在各類媒體上爲公衆講解投資技巧。各類介紹投資茶葉的書籍、電視節目不斷推出。在中國這個投資渠道匮乏的國度裏,普洱 茶的暴利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國人的眼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炒茶"的行列中。
投機者追逐著普洱 茶的暴利,但並不關注茶本身的品質,當時一個怪現象--真正的老茶價值不如新茶。比如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文革磚"普洱 茶不過價值3000元至5000元,而新茶竟能拍出上萬元的價格。
巨大的市場需求伴隨炒作而生,迫使茶葉産量連年暴增。有數據顯示,從2003年的年産2到3萬噸,到2007年的14萬噸,普洱 茶産量不斷增加,竟然在不到5年內連翻7倍。
跌入谷底
當無數人把普洱 茶當成了一頂快速積累財富的投資而趨之若骛時,一場意想不到的"地震"悄然而至。從2007年5月中旬開始,普洱 茶的價格普遍下跌20%~50%,一些投資者囤積的數百萬、上千萬元的普洱 茶餅一夜之間驟然貶值。
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