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沱茶的誕生及意義(上)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從滇中到老撾、緬甸、八百媳婦國的貢道樞紐,也是茶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轉地。
大理古産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爲雲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陳越香的屬性。由于不是本文重點,這裏就不展開論述了。
清末,大理是産自滇西的普洱茶運輸的重要中轉地,後路馬幫也就是祥雲、巍山一帶的馬幫每年從六大茶山將總産量的大約三分之一運走,其中,三千擔(每擔相當于公制600克左右)經過大理、麗江運進藏區。其他有就地銷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過四川銷往全國的。而以餅茶形式銷往內地的普洱茶則由石屏茶幫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進入四川。
清末邊境貿易的突起,帶來現代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不但促進了騰沖的經濟建設,也將當時歸鳳儀縣管理的下關 建成貿易轉運中心,大理、鶴慶、騰沖的商人們紛紛在這裏設立總號,一時間,馬歡人鬧,輻辏雲集,摩肩接踵,好不熱鬧。
下關 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誕生】
1903年(另說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嚴子珍和同鄉楊鴻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資1萬兩紋銀,成立“永昌祥”商號,經營茶葉、生絲、布匹、山貨、藥材等。這些商品中的茶葉,當時主要是散茶,從雲南或走德欽(當時叫阿墩子),進入巴塘、理塘;或走麗江、木裏、雅安運往成都或康定(當時叫打箭爐)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經康定進藏的買賣。
長期的茶覍λ输使他们发现,散茶運輸貨“泡散”,容易齑碎,餅茶又一餅緊壓一餅,透氣性差,容易生黴。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銷的心髒形緊茶以後,開發出了一種窩頭型,背後有一個碗狀的後窩的沱茶,一舉占領了四川市場。
1917年,他們將沱茶定型爲每筒五圓,每個重9兩的形制。別小看這個五圓,它是下關 沱茶與稍後出現的景谷沱茶最直觀的區別。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對沱茶的認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圓茶在內地的地位。
上世紀30年代,他們還在緬甸、美國做過宣傳嘗試,但緬甸市場不接受沱茶,美國則由于所需廣告費用太高,不值得投資。
這裏,我們說一下發明年代問題。1902或03年,是下關 永昌祥的建號年代,1908年,是下關 永昌祥設廠分揀、包裝茶葉的年代,兩者都不是沱茶誕生的年代。這除了上面給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東家楊克成的回憶裏也有詳細的記述。
沱茶發明後,並不是所有經營茶葉的商家都跟風生産,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記、德瑞利三家生産。筆者采訪了九十多歲高齡的尹隆舉將軍,他父親尹守善1926年擔任雲南總商會會長,當時是下關 最著名的茶商,號名複義和。他說:他家的茶當時都是散茶,主要運銷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