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沱茶的誕生及意義(下)
【雲南中國茶葉公司的調查】
當時的下關 沱茶實際分爲“關莊沱茶”(亦名“本莊沱茶”)和“景關沱茶”(亦名“副牌沱茶”)兩種。他們的配料分別爲:
【沱茶的意義】
沱茶的誕生,不只是産品外形的改變,同時,它帶來了産業基地的轉移和新的飲茶美學。
一、過去,茶葉主産區在思普地區的六大茶山、勐海,而沱茶的原料,更多地選用新茶區鳳慶、勐庫和景谷原料。雲南沱茶主要分成三種:關沱——選用鳳慶和勐庫原料,每筒5圓;景沱——選用景谷原料,每筒4圓;另一種景關沱。四川、重慶等地對沱茶的大量需求,使得下關 每年加工的沱茶産量都在數萬擔。一時間,茶葉的原料基地北移,由西雙版納變爲景谷、勐庫、鳳慶;同時,加工基地從易武、思茅變爲下關 、昆明。
二、沱茶的出現,帶來了一個對于綠茶更有競爭力的新産品,這使得六大茶山更多地把他們的普洱茶運往香港、南洋,變成了一種僑銷茶。
三、沱茶的出現,使大葉種茶的原料能夠更好地得以應用,也就是說,沱茶使用了滇西的高檔原料,低檔原料加工成牛心型緊茶,銷往西藏。這改變了過去勐海等落後地區一年只采摘兩次茶葉的粗放模式,可以通過多次采摘,精細分揀,提高雲南茶葉産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茶農的收入。
永昌祥的成功,帶動了整個下關 的茶葉産業發展,1930年前後,代工“皇帝”汪仲侯和永昌祥的蜜月結束,他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鴻興祥號,同時,又爲昆明陳永興的姊妹企業永利森代工,共同銷售自己的鴻興祥普洱茶和沱茶。
同時在下關 生産沱茶的較大的企業還有:喜洲幫成記、複春和,川幫寶元通、協心美,騰沖幫茂恒(首創1/2沱茶,重老秤4兩),鳳慶商號順天昌、新華號,昆明礦業銀行下屬的西南服務社(生産六圓一筒鳳凰沱茶)等。
滇西不同文化的交彙,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等幾條古道鑄造的豐富文化底蘊,風城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爲下關 創造自己獨特的沱茶文化打下基礎,這種文化,又被融進普洱茶文化中,豐富了普洱茶的品種,拓展了普洱茶的內涵,爲喜歡普洱茶的人留下了無窮的話題。圍繞著沱茶的商標文化、商號文化、茶葉工藝都實實在在地存活著,既影響著過去的産業形態,在今天也仍然爲我們所利用,今後也必將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