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百年沱茶--從景谷到下關(下)
谷莊沱茶和关莊沱茶除了每筒的個數、原料産地、拼配比例不同外,兩種茶的發酵程度也是不同的。上等下關 沱茶是綠湯,其他幾個等級的下關 沱茶和谷莊沱茶均是或深或淺的紅湯。這說明什麽問題呢?首先,下關 沱茶中的上等下關 沱茶是綠湯,可以推測出它的用料與現在的沱茶基本相似,以雲南曬青春茶爲主,原料要求較嚴格,茶青不發酵,同時,也沒有在制作過程中的後發酵。而中等下關 茶、下等下關 沱茶和谷莊沱茶,從湯色帶紅這一點看,肯定是有發酵的。但這種發酵發生在哪個工藝過程中進行的卻不好推測:是像藏銷緊茶一樣發生在蒸揉成團之前還是像當時的七子餅茶那樣發生在壓餅之後的幹燥階段,還需要繼續探尋。
從前文我們知道,沱茶生産分爲原料出産地和産品加工地兩個不同的概念,同時,各地沱茶均是不同等級、不同季節或不同産地原料拼配的結果。從原料産地看,解放前,版納地區的茶葉是不做沱茶的。
沱茶原料來自三個地方,分別是:鳳慶(當時叫順甯)、勐庫(當時叫猛庫)、景谷 (包括景東)。而沱茶制造則主要集中在小景谷 、下關 、昆明。小景谷 最有名的茶莊是纪襄廷、纪人寿开设的恒丰源号;昆明则主要是中国茶葉公司複興茶廠,汪汝義、汪汝清的寶龍茶莊等;下關 則以沱茶發明人、喜洲商幫的永昌祥爲領頭羊,隨後加入的有:沱茶工藝的發明人、下關 人汪仲侯的鴻興祥,四川幫的寶元通、協心美,騰沖幫的茂恒,順甯的複協和,西南礦業銀行的西南茶廠,以及喜洲商幫的複春和、成昌、元春茂等,其中,喜洲商幫從事沱茶行業的商家衆多,他們互相學習,互相協作,互相競爭,是沱茶行業的主力軍,是介紹沱茶行業時不應該被回避的主角。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經營理念和對沱茶的貢獻,我們將在下兩期介紹,以圖完整複原那段被淡化了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