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一詞的解釋
“普洱 ”是無形資産,有人說,可值幾個億,十幾個億,甚而幾十個億,我說都不爲過,這倒不是2007年1月思茅市更名爲普洱 市後提高了身價,主要是“普洱 ”本身是一個沈甸甸的符號。
“普洱 ”——地名“普洱 ”是哈尼語,意爲“水灣寨”。唐朝貞元十年(794),南诏政權在銀生城設銀生節度,是當時南诏國的八大行政區之一,境內設有銀生城(今景東縣)、威遠城(今景谷縣)、奉逸城(今普洱 縣,2007年1月更名甯洱縣)等14個。唐時普洱 領地屬南诏國銀生節度“步日睑”,奉逸城元屬“元江路”,後稱“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始稱“普耳”,明萬曆年(1573)才改稱“普洱 ”,普洱 遂有了現在的名字。普洱 一直是“府”的行政域名,府址在今甯洱縣城,轄今普洱 市、西雙版納州和臨滄市的部分縣。今天的普洱 市(市府在思茅城)轄景東、鎮流、景谷、瀾滄、墨江、甯洱、思茅、江城、西盟、孟連9縣1區,是雲南省最大的地級市。在五百多年曆史中,普洱 的權貴地位和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茶的産地、茶的集散地和茶馬古道的源頭,普洱 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普洱 ”——茶名現在人們一提起“普洱 ”,首先想到的是普洱 茶。因它曆史悠久,影響深遠。普洱 産茶始见于唐代,唐·咸通四年(863)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産第七》载:“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界諸山,即無量山和哀牢山一帶。明·萬曆年間謝肇淛《滇略》(1619)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識》(1664)中述:“普洱 茶蒸之成團,西蕃市之”。吳大勳在《滇南聞見錄》(1782)中載:“團茶産于普洱 府屬之思茅地方,茶山極廣,最爲有益之物,煎熬飲之,味極濃厚,較它茶爲獨勝。……夷人管業,采摘烘培,制成團餅,販賣客商,官爲收課。每年上貢,有團有膏,…”。趙學敏在《本草綱日拾遺》(1765)一書中道:“普洱 茶出自雲南普洱 府,成團。普洱 山在车里(今西双版纳)军民宣慰司北,其上産茶,性溫味香,名普洱 茶”。清·阮福《普洱 茶記》(1825)有“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之……,普洱 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雪漁《漚泥雜志·卷二》(1826)記有:“雲南通省所用茶,俱來自普洱 ”。由上可知,普洱 茶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1200年左右的曆史。宋朝時盡管已有普洱 茶的産品,但还没有普洱 茶茶名,1992年版的《中國茶經》將普洱 茶作爲宋朝名茶有所欠妥,因明萬曆年才有普洱 地名,沒有地名哪有普洱 茶名。而今普洱 茶作爲特有的茶類,已名蓋九洲,行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