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商與湖南安化黑茶|黑茶文化
的地區和土地面積一半以上的廣闊區域活動,壟斷和操縱著邊疆各地區的茶貨貿易。
按茶葉采購的區域來分,大體可分爲三階段:第一階段明末清初,主要采購漢中和四川之茶;第二階段在清前期,采購湖南安化、福建武夷、浙江建德、安徽霍山等地之茶,以湖南安化的資江爲盛,湘潭則爲大轉運碼頭;第三階段自清乾隆、嘉慶以後,主要采購湖南和湖北交界的蒲圻,臨湘一帶的茶葉。茶葉通過外茶商和內茶商的共同合作,銷往我國的邊陲地區和沙俄。
山西人可以说是最早采用机械压制砖茶的,“其原料多爲二茶或三茶,茶葉長約一寸,味強,一般稱爲老茶。壓力多爲木制平壓機”,“其壓制法極爲幼稚,置茶于蒸籠中,架鍋上蒸之,傾入模型中,置木架壓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壓之。移時,在模中托出,放于樓上,聽其自然幹燥。“采出茶入鍋,用火炒,置布袋揉成,收者貯用竹簍。稍粗者甑軟用。稍細之葉,灑面壓成茶磚,貯雙竹箱,出西北口賣之,名黑茶。”
山西人之精明,还表现在他们的诚信和敬业。在平遥,年轻的人力车夫为我们拉车整整半天时间,一边为我们解说平遥的历史和现状,一边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路径导向,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开支。临别时,我们给他五十元钱,他执意不收,只收了他应得的二十元。大体这就是山西商人的为人之道吧。中国人说,经商的成败与为人如何至关重要。
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邓九刚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晋商》节目时说:“他们(晋商)诚心诚意的对待顾客,他们那种敬业精神,使他们在语言的掌握方面,都达到了这种令人吃惊的程度。我过去采访山西商人,老的山西商人,和他聊天,说着说着,说到激动的时候,语速快的时候,他情不自禁的把汉语变成蒙古语,就是说蒙语变成了他的母语了。
他这个山西人无论从外形,还是心理、语言,几乎就是蒙古人。这是因为他从小,从14随学徒,掌柜的就把他放在草原上,字号就要求他,在草原上要习蒙俗,用蒙语,对顾客要尊重,要掌握顾客的心理,这你才能战无不胜。他这个商业为什么比人击不到它,无法排挤它,他和顾客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山西商人,还要学习一些中草药知识、针灸知识。以见牧民有病了,给人家看看病,搞点中草药,给人家针灸一下,他病好了非常感谢逆,互相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
山西土地贫瘠,晋中大院的兴建并非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而是通过多代人的努力才有今日所见到的规模。如果略微探究一下这些大院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几乎全是一些在家乡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像曹家的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卖沙锅的;常家的祖先,在张家口摆摊卖布;而乔家的祖先乔贵发,刚到蒙古草原时甚至连小贩都算不上,他靠卖苦力,给别人拉骆驼为生。
乔贵发第六代孙乔挹青说:“一开始去包头的时候,乔贵发一分钱都没有,就全是靠苦力打工。后来挣了一些钱,当是当初买卖做得也不是很好,于是他又回到老家又开始种地。
他在包头的那个小买卖,就请一个姓秦的老乡在那守着。乾隆二十年的时候,他有了一个机遇。那年是粮食丰收,老秦那个时候感到粮价很便宜,就收购了大量黄豆、玉米这一些东西,为的是以后磨豆腐,生豆芽。因为价钱比较便宜,就存了一些,没想到第二年天气大旱,一旱后大庄稼种不下去,只好种点儿小秋。黄豆值钱了。买卖有了转机,于是老秦有把老乔叫到了那儿。两个人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点模样,有点规模了。“
山西商人经营茶葉的足迹遍布了大半個中國。在恰克圖模樣的中國商人有二十多家,其中只有兩家是非山西籍的,一家是北京的,一家是新疆的。剩下的全部是山西人就是說恰克圖貿易是由山西人壟斷的。整個茶葉貿易的路線,當時有三個重要的。恰克圖是第一大市場,第二個史海拉爾市場,這是東北方向,西北方向是塔爾巴哈台,塔城市場,就是現在阿裏山口往西區的市場。
茶商的勢力和財富,也改變了山西人的觀念,當時山西流傳這麽一句話:“當官入了閣,不如草票莊上當了客”;“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茶商之地位可見一斑。
为追踪千两茶經營者的足迹,我們來到了祁縣渠家大院博物館。這個于1996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是渠家大院的産物,渠家以經營茶葉發家,其所經營的長裕川茶號也是當時晉商中最大的茶莊之一,所謂“長裕川聲明卓越,三晉源彙通天下”,這是對渠家兩國大茶號的诠釋。渠家在祁縣修建了幾十個大院,有“渠半城”之稱。
在渠家茶葉博物館內存列著晉商監制的“宏源”川字牌青磚茶和千兩茶模型,這不禁使人想起《喬家大院》劇中行走在戈壁沙漠上駱駝古道以及喬致庸頭頂烈日,足履灼沙,栉風沐雨,把一支支、一片片茶磚運往恰克圖的艱難情景。
游过了太原平遥和渠家大院,不能不到乔家大院看一看它的淖约风姿。“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是对乔家巨富的形容。乔家是典型走西口发迹致富的巨贾大商,当年主要在恰克图、包头等地与蒙古俄国进行先有、毛皮的交易。最盛时,经营店铺十九家,员工四五百人,还有两个大票号“大德通”、“大德恒”。
乔家从发迹到衰落,传了七世。第一代乔贵发为创业者,发迹于包头。乔贵发有三个儿子,其中乔全美是第三个儿子,他继承了乔贵发的基业,创设了包头“复盛公”。桥全美又生了两个儿子,二子乔致庸,是如今所存乔家大院的主人。乔致庸年轻时奇文经商,由于他重诚讲信,善用人才,事业得以辉煌发展。乔家家规很严,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1938年9月,因不堪日本军队的骚扰,乔家举家老小六十多人迁离故土,再也没有回来。乔家堡因大院而闻名,却永远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家的宅院竟支撑起一座城市的名气。
1840年,帝国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主权的丧失,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晋商纵是有千般解数,也难以施展,在与外商的商贸活动中,已无平等竞争可言。非但如此,清政府为避免因商畔而引起的争端,又往往对晋商进行压制。晋商在这双重压迫下,商贸活动锐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俄国以调节有功,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侵略中国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琼州)的通商权,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关的复进口税,即免征茶葉的半稅,以及內地采購和設廠制造茶葉,打擊中國茶商。洋人利用機械生産茶葉,生産成相對較低,對晉商的茶業造成了威脅。民國時期,晉商的輝煌終于結束。
晋中大院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时至今日历史的辉煌如同大院青砖瓦上的那抹余辉终将退去。倘若你到晋中,对富贵的感觉便会更深一层,正如当地人对财富的看法一样,一样的平淡,大概是他们见多了财富的变更,便有了一份超脱于从容,昔日“富甲天下”的荣耀已悄然逝去,自得其乐的生活似乎成就了当地人的达观境界。
山西晉商與湖南安化黑茶
黑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