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商與湖南安化黑茶|黑茶文化
的地區和土地面積一半以上的廣闊區域活動,壟斷和操縱著邊疆各地區的茶貨貿易。
按茶葉采購的區域來分,大體可分爲三階段:第一階段明末清初,主要采購漢中和四川之茶;第二階段在清前期,采購湖南安化、福建武夷、浙江建德、安徽霍山等地之茶,以湖南安化的資江爲盛,湘潭則爲大轉運碼頭;第三階段自清乾隆、嘉慶以後,主要采購湖南和湖北交界的蒲圻,臨湘一帶的茶葉。茶葉通過外茶商和內茶商的共同合作,銷往我國的邊陲地區和沙俄。
山西人可以说是最早采用机械压制砖茶的,“其原料多爲二茶或三茶,茶葉長約一寸,味強,一般稱爲老茶。壓力多爲木制平壓機”,“其壓制法極爲幼稚,置茶于蒸籠中,架鍋上蒸之,傾入模型中,置木架壓榨器中,借杠杆之力壓之。移時,在模中托出,放于樓上,聽其自然幹燥。“采出茶入鍋,用火炒,置布袋揉成,收者貯用竹簍。稍粗者甑軟用。稍細之葉,灑面壓成茶磚,貯雙竹箱,出西北口賣之,名黑茶。”
山西人之精明,还表现在他们的诚信和敬业。在平遥,年轻的人力车夫为我们拉车整整半天时间,一边为我们解说平遥的历史和现状,一边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路径导向,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开支。临别时,我们给他五十元钱,他执意不收,只收了他应得的二十元。大体这就是山西商人的为人之道吧。中国人说,经商的成败与为人如何至关重要。
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邓九刚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晋商》节目时说:“他们(晋商)诚心诚意的对待顾客,他们那种敬业精神,使他们在语言的掌握方面,都达到了这种令人吃惊的程度。我过去采访山西商人,老的山西商人,和他聊天,说着说着,说到激动的时候,语速快的时候,他情不自禁的把汉语变成蒙古语,就是说蒙语变成了他的母语了。
他这个山西人无论从外形,还是心理、语言,几乎就是蒙古人。这是因为他从小,从14随学徒,掌柜的就把他放在草原上,字号就要求他,在草原上要习蒙俗,用蒙语,对顾客要尊重,要掌握顾客的心理,这你才能战无不胜。他这个商业为什么比人击不到它,无法排挤它,他和顾客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合格的山西商人,还要学习一些中草药知识、针灸知识。以见牧民有病了,给人家看看病,搞点中草药,给人家针灸一下,他病好了非常感谢逆,互相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
山西土地贫瘠,晋中大院的兴建并非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而是通过多代人的努力才有今日所见到的规模。如果略微探究一下这些大院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几乎全是一些在家乡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像曹家的祖先,是推着独轮车卖沙锅的;常家的祖先,在张家口摆摊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