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茶路|《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素蘭號”成爲武夷山最大的茶莊,這具當年“素蘭號”茶莊發貨單的印模見證了下梅村最繁忙的年代。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下梅村成为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蕩蕩來到梅溪。成噸的茶葉經過精心包裝之後,被搬運到這些竹筏上,開始了它們遙遠的行程。
茶葉從下梅村出發,先到江西河口,然後改爲水運到達漢口,經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鎮。再換馬幫馱運,經洛陽、晉城、長治,到祁縣。再經過太原、大同、張家口,到達歸化。在那裏,換駝隊經過庫倫之後,抵達邊界城市恰克圖。然後,被分送到俄國境內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裏。這條路被後人稱爲“萬裏茶路”。
運茶的商隊從武夷山到恰克圖,一趟往往需要一年的時間,路途中不僅要應付變幻莫測的天氣,還要防備強盜土匪的突然襲擊。狼群出沒的大草原和一望無際的沙漠隨時都可能使人葬身其中。這條千難萬險的道路考驗著商隊的毅力和決心,同時,也激勵著所有人通向一個夢寐以求的財富神話。
張維東:“祁縣這個喬家、渠家、像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等等這些大戶,他們到每年年底,我聽我們爺爺輩的人講,一到臘月開始,到年根一個臘月收的銀子就在院子裏頭、房檐底下,堆的都是銀子。”
根據崇安縣志記載,在常家的帶動下,山西的另外一些商業家族,喬家、渠家、範家等等,也先後來到武夷山加入了萬裏茶路的征途中。這些家族和常家一起,把商號開遍大江南北,甚至還開到了俄羅斯,建立起一個縱橫天下的商業帝國。
此时,往返运送的货物,已经包括茶葉、絲綢、呢絨、糖、酒、藥材、煙草等等,包羅萬象,百貨雲集。不過,武夷茶仍然是其中最重要的貨物。據統計,十九世紀初,每年由晉商運到俄羅斯的各種茶葉已經達到二十萬擔。如今,行走在山西的這些晉商大院中,依然能感受到那種富甲天下的氣魄。
在常家莊園的後院,卻有另外一番景致。中國南方特色的台、軒、閣、榭出現在這個北方的大花園裏。萬裏茶路不僅給晉商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也把一種南方的生活情趣帶到了北方大地,並且與當地的文化水乳交融。
與此同時,在武夷山腳下,晉商的巨大成功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梅村。鄒家在常家的幫助下,組織起了自己的商隊,踏上了去往俄羅斯的遙遠征途。據說,鄒家爲了找到武藝高強的镖師保護商隊的安全,還立過一個規矩,誰能把堂前的石鎖舉過頭頂,誰就可以娶漂亮的鄒家小姐爲妻,結果,在衆多的應聘者中,一位來自山西的小夥子一舉成功。
鄒全榮:“它重兩百多斤,我們來提一下它,現在一般人很難提動它了。那麽這位山西人,後來成爲鄒家的女婿。他幫助鄒家,在經營茶葉中護送茶葉,在萬裏茶路中起到保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