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問茶|《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當下的感覺。意思是說送你的十五個茶餅很好,不是入口就能夠喝到的,而是要去慢慢品味,回味甘香馥郁。那麽這個茶是哪裏出現的呢,請雷而栽,拜水而和,春天第一聲雷響的時候才能摘,長在九曲溪邊,用特殊的山川地理環境特殊的內質使它産生一種與衆不同的美妙感覺。”
從此,“晚甘侯”就成爲武夷茶的代名詞,而這一稱呼,不僅與周敦頤把蓮花稱爲“花之君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目前關于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黄勇(福建武夷山 茶葉專家)“武夷山産茶曆史很悠久,整個武夷茶加工制作過程(的演變)也是中國茶葉加工制作方法的演變(縮影)。唐宋時期做蒸青團餅,明朝中後期做炒青綠茶,明末清初做烏龍茶。烏龍茶是一個介于紅茶跟綠茶之間的一種茶。”
武夷山,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以及九曲溪所組成,以石爲神髓,以水爲靈韻。群峰連綿、秀拔奇偉,處處印證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獨具匠心。或許是因爲生活在靈山秀石之間的武夷山人,對岩與石的感情格外深厚,于是,他們把這種茶稱爲“武夷岩茶”。
劉國英(茶葉專家)“(武夷岩茶)四大名叢,有大紅袍,有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叢是最出名的,除了這些名叢之外,我們還有幾個當家的品種,比如水仙、肉桂,這都是武夷山的當家品種。”
第一次接觸武夷岩茶的人,往往會覺得它的外表黑黑粗粗,太過樸實,的確,武夷岩茶並不是以外表的精致取勝,而是勝在內質的豐厚。所以當地人說,這種茶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價、菩薩的心腸。
因爲岩茶是半發酵茶,所以像紅茶般溫和,不會刺激人的腸胃,同時它又保留了綠茶的清香。香久益清、味久益純。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岩骨花香的岩韻,這就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品質特征。
所謂岩韻,並不是那種兩三秒就能從舌尖華走的鮮香,而是以淳厚沈著穩重取勝的味道,有人說是青草的芳香、有人說岩石的厚重、還有人說那是一種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奇妙感覺。
林治“岩韻最早提出的提出實際上是清代,乾隆皇帝在一首詩叫做《冬夜煎茶》提到,他講氣味清和兼骨鲠,那個骨鲠就是我們說的岩韻,韻是東方美學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實際上就是喝了岩茶以後言有盡意無窮,引起我們心靈顫動的意念,蕩氣回腸,刻骨銘心,非常美妙。”
一天,乾隆皇帝處理完手邊的奏章,喝到了剛剛進貢的武夷岩茶,這種味道讓他一見傾心,于是提筆寫下“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鲠”,寥寥幾筆就精准地形容出岩茶的精妙所在。
名山出名茶,自古就是如此。廬山有雲霧茶、黃山有毛峰茶、洞庭山則有碧螺春,但是,爲什麽只有武夷山的岩茶才有岩韻呢?
在茶聖陸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