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問茶|《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性的一種心靈載體,高遠淡定的意念早就融入了道教文化的生命流程。自唐代以來,武夷山就是一座佛教名山,而武夷茶的清雅淡定與佛教的宗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武夷山的儒教理學鼎盛于南宋,一代大師朱熹在武夷山著書立說、開設講堂,而平和從容,既是武夷茶道的精髓,也是儒家追求的一種境界。
林治(福建省茶葉專家)“在武夷山這個地方,儒家文化宋代以朱熹爲代表,朱熹是以茶喻理,你看甜的東西吃完以後回味是酸的,茶喝是苦的,但苦中有甜,先苦後甜,這是儒家的文化,乾隆皇帝把它又概括提升了,他講武夷應喜添知己,清苦原來是一家。武夷茶的清和武夷茶的苦是聯系在一起的,啜苦可以立志,回甘應該是報國,國運興才能茶道興。”
可以說,武夷茶蘊和育靜的秉性,與濡釋道三教形成了不謀而合的共鳴。武夷岩茶,不仅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合了佛家的空灵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美。 “杯中观天地、壶里有乾坤”。一个和字即是茶的內涵,更是武夷山人的生命通感。
茶,自古就被稱爲“南方之嘉木”。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曾經說:“茶之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其實,早在唐代開始,人們就已經熟知“茶道全爾真”,“三碗便得道”了。中國人飲茶的傳統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極爲深遠,飲茶的習俗傳到日本,發展出“茶道”,傳到韓國便有“茶礼”。 以茶爲祭、以茶爲禮,早已經成爲東方文明的重要象征。
茶的淡雅清靜、樸實無華,都與君子不事張揚的品性有著相通之處。可以說,飲茶早已經超越了飲品的範疇,而成爲一種心靈的感受。
來過武夷山的人都會說,武夷山人的性格質樸而平和,這恐怕與茶文化從古至今的熏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對于喝茶、談茶、品茶、愛茶的武夷山人來說,茶的質樸典雅,茶的平和淡定,早已經融入他們的心靈深處。
叶灿 “懂生活的人不一定懂茶,但是懂茶的人一定懂生活。一個人喝了茶以後,他無形中把茶作爲自己生活的一個標杆,把茶的品行作爲自己追求的品行,在生活層次的要求上在個人興趣愛好上就有了區別,茶的品質是非常高的,是樸素的,不以其浮華表象的東西來表達它。”
從誕生開始,武夷岩茶就備受歡迎,之後不僅傳播到福建的其他地區、還傳播到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國家。
清代末年,一個叫做林鳳池的台灣舉人,來到武夷山遊玩,喝到武夷岩茶之後大爲贊賞,愛不釋手,于是他帶了一些武夷岩茶的茶苗返回台灣,在台灣凍頂山引種成功,後來逐漸被移苗廣植,這就是著名的凍頂烏龍。
(黄丽秋 台湾茶葉專家)“林鳳池舉人從武夷山帶回去的總共有36棵茶苗,有12棵種在凍頂山,是存活了。凍頂茶它的岩茶的余韻還在,雖然地理環境有點變化,但原本根源的東西它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