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問茶|《走遍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解說詞
經》上曾經有這樣的記載“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山屬于丹霞地貌,境內群山環抱,不僅土層深厚,而且多爲風化岩殘土,這正符合上者生爛石的條件,可以說,武夷山特殊的土壤結構爲茶樹的生長,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營養元素。
如果說立地條件是岩茶生長的自然基礎,那麽特殊的小氣候條件則是上好岩茶的催發劑。這是我們陽春三月拍攝到的一組真實鏡頭:山谷幽壑間時而雲遮霧繞,濕潤清風輕撫盆景狀的茶丛,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恐怕只有这样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才能养育武夷岩茶吧。
杨江帆(福建武夷学院 院长)“有的茶長在岩石上,自然形成了盆景式的栽種方式。武夷山獨特的生態環境,空氣、土壤環境,形成了它獨特的品質,這種品質是其他茶類不能夠模仿的,無法比擬的。”
但是,要想茶葉的味道好,光有自然條件還不夠,更重要是武夷山人工藝獨特的制作技巧。岩茶的做法,兼備了紅茶與綠茶的制作精華,包括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斂、炭焙等十幾道工序,是所有茶類中工序最多、也是最複雜的。
武夷岩茶,每年只采春茶。俗話說,三天是茶,三天是草,一到谷雨前後,武夷山的菜農們就要時刻注意著天氣的變化,來決定不同品種的采摘時間。
黃勇“采茶清晨不采,有露水不采,陰雨天氣不采,正當午時也不采,傍晚的茶青由于采摘回來之後沒有日光的自然倒青也不采,這樣就能保證岩茶特有的品質,武夷茶一般講究采摘中開面,所謂的中開面,就是頂上的芽葉張開,相當于第二張葉子的二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叫小開面,一樣大叫大開面,采中開面的茶,茶的內質最好。”
一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戶戶都忙著采茶、做茶,空氣中到處都彌漫著茶的清香。幾百年來,武夷山人世代傳承的不僅僅是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還有對茶一絲不苟的執著與熱愛。
當地人常說,“看天作茶、看青做茶”,不同天氣、不同時間采摘回來的青葉,都有著細微的差別,只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當機立斷、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這道工序叫做做青。做青的過程十分講究,它需要將茶青時而搖動、時而靜放,動靜結合,不僅要控制好搖青的力度,更要掌握好各個環節銜接的時機,而岩茶色香味的好與壞,都跟搖青的成敗有著直接的關系。
岩茶的另一道獨特的工藝是炭焙,先把前期處理好的茶青均勻地放置在焙籠中,然後用低溫的炭火慢慢烘焙,這道工序既可以提升青葉的香氣和滋味,也可以讓成品茶更加耐泡。
“要想做好茶,得靠天地人”,這也是武夷山的茶人們口口相傳的經驗,只有天、地、人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才能做出最好的茶葉。2006年,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已經被列爲中國國家級非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