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初制工藝|闽北烏龍茶初制工藝
閩北烏龍茶的制法是手工操作,工序繁雜。隨著制茶機制化生産工藝也相應簡化爲:萎凋、做青(搖青)、殺青、揉撚、幹燥等五個工序。
以下我们以閩北烏龍茶中的代表作武夷岩茶爲例:
一、萎凋
(一)萎凋目的
萎凋是閩北烏龍茶制造的第一个工序,其目的是①蒸发一部分水分;②散失青草气;③促进酶的活化和叶内成分的化学,为做青制造良好条件。它对形成閩北烏龍茶的品質有重要的作用。
(二)萎凋方法
岩茶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目前青茶萎凋工藝是日光萎凋(曬青)爲主。但對下午4-5時以後進廠的鮮葉,陰雨天無法曬青的鮮葉,彩和加溫萎凋。
1、日光萎凋
將進廠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産地和采摘時間,分別均勻地開青于直莖一米,孔眼-cm2的水篩上。每篩攤鮮葉0.8斤左右,(每平方米攤葉1斤)以葉片不相叠爲宜。開青畢,按先後順序放置曬青架上進行日光萎凋,以防損傷葉子而先期發酵,産生葉幹癟(死青)現象。曬青時間的長短,應以日光強弱和鮮葉含水量多少等靈活掌握,做到看青曬青。鮮葉嫩的、葉片薄的、含水量少的、曬青宜輕;鮮葉肥嫩含水量較高的,常采取兩曬、兩晾的方法,避免局部曬傷,形成死青。中午,日光過強,不宜進行曬青。雨青和露水青要先攤晾,去掉表面水後,再進行曬青。
2、加溫萎凋
包括焙樓和萎凋槽兩種。
焙樓萎凋:過去加溫萎凋一般在焙房的樓上,利用焙房上升的熱空氣提高室溫。室溫掌握在30—35℃之間,相對濕度50—55%,如室溫不夠,可在焙房門口燒火盆,利用門扇左右開放角度不同,調節室溫。攤葉厚度爲5—7cm,時間2—3小時。萎凋過程中,翻拌1—2次。
萎凋槽加溫萎凋
萎凋槽萎凋既減輕勞動強度,也提高了萎凋質量。應用萎凋槽萎凋時,攤葉厚度,萎凋時間和風溫,應按品種和鮮葉含水量等靈活掌握。一般攤葉厚度15—20cm,時間1.0—2.5小時,風溫在42℃左右。萎凋程度比采用日光萎凋稍老,但要防止萎凋過度,出現泛紅。
(三)、萎凋適度的標准
岩茶萎凋程度一般比紅茶轻。主要看,叶色失去光泽、叶质较柔软,叶缘稍卷缩,叶子呈萎凋状态,青气减退,清香呈 ,手持新梢基部,顶部第二叶下垂,而梗中水分尚充足,减重率在10—15%之间为适度。
萎凋結束後,隨即進行晾青。在晾青過程中,由于茶梗,葉柄,葉脈中的水分向葉面細胞組織滲透,葉片由萎凋狀態變爲蘇脹狀態(俗稱還陽),並緩慢地蒸發水分,繼續萎凋,晾青時間以熱散失爲主,晾青結束即移入做青間進行做青。
二、做青
(一)做青目的
做青是形成岩茶“三分紅、七分綠”和特有香味的關鍵性工序。做青目的是葉子在篩、轉等機械力作用下,葉緣摩擦而破壞細胞,使茶汁外溢,促進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形成“綠心紅邊”。
在做青過程中,水分繼續緩慢蒸發,各種物質轉化的速度逐漸加快,青氣散失,香氣形成。
(二)做青方法
做青是在做青室內進行的。做青室一般設在較密閉而有爽的地方。保持室溫25—27℃,相對濕度80—85%。若室溫低于20℃時,可用火盆在室內四周移動,提高室溫,促進發酵。但室溫不得超過29℃。
做青過程,是岩茶制造中最細致最複雜的半萎凋半發酵過程,做青時,水分蒸發使葉片回軟呈半萎凋狀態(俗稱退青);攤青時,梗脈中的水分又向葉面滲透,葉子恢複蘇脹狀態。做青方法有手工搖青和機搖青兩種。
1、手工搖青
鮮葉攤晾後,將水篩搬到做青間按順次放在做青架上。靜置一小時,開始搖青。
手工搖青的方法是用兩手握水篩邊緣,有節奏地進行旋轉搖把,使葉子在篩上作圓周旋轉與上下翻動,促使梗脈內的水分向葉片輸送,同時擦破部分葉緣細胞。第一次搖青後等青半小時左右,進行第二次做青。這樣反複進行4—8次,總曆時6—10小時。爲使葉緣細胞破壞,搖青時爲“住加以做手——用雙手將葉子擠攏和放松,使葉邊緣互擠而擦破細胞。
搖青次數、轉數與每次間隔時間,隨品種、氣候、曬青程度不同而靈活掌握。在生産實踐中掌握:搖做結合、多搖少做,先搖後做;做手先輕後重;轉速和轉數先慢後快先少後多;等青時間先短後長;攤葉先薄後厚。
含水量多的品種要多搖少做;含水量少的品種少搖多做,在第一、二、三次搖青前要拼篩,四篩拼三篩或五篩拼四篩。每次搖青的青葉等青均需蓬松堆成凹伏茶堆,以便青氣充分散失。
2、機搖青
搖青機做青工效高,質量好,適用于大批生産和實現青茶制造連續化生産。
圓筒搖青每筒投葉25斤左右,28—30轉/分,每次搖青後,青葉的放在筒內。每次搖的轉散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技術參數P100表4-2
(三)適度標准
做青適度的葉子,葉脈透明,葉面黃亮,葉緣朱砂紅顯現,帶有三紅七綠的特色。葉緣向背卷,呈現龜背形。蘭花香顯,葉質柔軟(指較嫩的原料)或手握茶葉發出沙沙響時即爲適度。做青結束後進行適當堆悶,以利發酵。
三、殺青
(一)殺青的目的
利用高溫破壞做青葉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類化合物氧化;進一步逸散青氣,發展香氣;蒸發水分,使葉質變軟,便于揉撚。
(二)殺青方法
殺青方法有機械殺青和手工殺青兩種,目前以機械殺青爲主。
1、機械殺青
機械殺青,適于大批量的生産,只需一次炒、揉。鍋溫300—350℃。掌握多悶少揚,高溫,快速短時,小鍋的原則,炒2—3分鍾,至適度起鍋揉撚。
2、手工殺青
手工殺青分初炒和複炒兩次。
初炒,鍋溫240—260℃,投葉量1.5左右。青葉下鍋,先悶炒,待葉溫上升,即揚炒。采取多悶少揚,炒勻炒透的原則。翻炒的快慢,視葉子受熱程度靈活掌握,做到看青炒青。含水量較少,葉片較薄的奇種以悶炒爲宜,火溫宜低,時間宜短些。葉子肥大含水量較高的水仙應采取高溫悶揚結合的方法,時間宜長些。
一般趁熱揉撚,揉後進行第二次殺青,又叫複炒。複炒鍋溫200—240℃。將初揉葉撒在鍋內悶炒十幾秒鍾,炒到燙手時起鍋,進行複揉。
(三)殺青的適度標准
殺青到葉子變軟,富有粘性,葉色轉暗,發生清香,無青臭氣,失水約15—22%時,即爲適度。
四、揉撚
(一)揉撚目的
進一步破壞葉細胞,擠出茶汁,以形成岩茶的壯結外形和增進岩茶的滋味。
(二)揉撚方法和適度標准
1、手工揉撚
閩北烏龍茶習慣采取二炒二揉,炒揉交替進行的方法。第一次揉撚叫初揉,第二稱複揉。初揉,就是把初炒後的葉子放在編有十字形棱骨的竹盤上,趁熱用力揉二十幾下,解塊抖散;再揉二十幾下,時間約2—3分鍾,揉至葉汁流出,卷轉成條,即可解塊,進行第二次炒揉。
2、機械揉撚
用炒茶機和揉撚機炒揉時,使用小型揉撚機,投葉量10—12斤,轉速60—65轉/分,掌握熱揉,重壓、短時,快揉的原則。揉撚時間:嫩葉4—8分鍾,老葉20分鍾左右。揉至葉細胞破壞,茶汁流出,葉片卷成條索,即爲適度。
五、幹燥
岩茶的傳統幹燥法分爲毛火(初焙)、足火(複焙)、吃火。目前,茶場機械化生産,只進行毛火、足火。吃火放到精制進行。
武夷岩茶初制工藝
烏龍茶初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