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初制工藝|闽北烏龍茶初制工艺
閩北烏龍茶的制法是手工操作,工序繁雜。隨著制茶機制化生産工藝也相應簡化爲:萎凋、做青(搖青)、殺青、揉撚、幹燥等五個工序。
以下我们以閩北烏龍茶中的代表作武夷岩茶爲例:
一、萎凋
(一)萎凋目的
萎凋是閩北烏龍茶制造的第一个工序,其目的是①蒸发一部分水分;②散失青草气;③促进酶的活化和叶内成分的化学,为做青制造良好条件。它对形成閩北烏龍茶的品質有重要的作用。
(二)萎凋方法
岩茶萎凋方法有:日光萎凋和加溫萎凋,目前青茶萎凋工藝是日光萎凋(曬青)爲主。但對下午4-5時以後進廠的鮮葉,陰雨天無法曬青的鮮葉,彩和加溫萎凋。
1、日光萎凋
將進廠的鮮葉,按不同品種、産地和采摘時間,分別均勻地開青于直莖一米,孔眼-cm2的水篩上。每篩攤鮮葉0.8斤左右,(每平方米攤葉1斤)以葉片不相叠爲宜。開青畢,按先後順序放置曬青架上進行日光萎凋,以防損傷葉子而先期發酵,産生葉幹癟(死青)現象。曬青時間的長短,應以日光強弱和鮮葉含水量多少等靈活掌握,做到看青曬青。鮮葉嫩的、葉片薄的、含水量少的、曬青宜輕;鮮葉肥嫩含水量較高的,常采取兩曬、兩晾的方法,避免局部曬傷,形成死青。中午,日光過強,不宜進行曬青。雨青和露水青要先攤晾,去掉表面水後,再進行曬青。
2、加溫萎凋
包括焙樓和萎凋槽兩種。
焙樓萎凋:過去加溫萎凋一般在焙房的樓上,利用焙房上升的熱空氣提高室溫。室溫掌握在30—35℃之間,相對濕度50—55%,如室溫不夠,可在焙房門口燒火盆,利用門扇左右開放角度不同,調節室溫。攤葉厚度爲5—7cm,時間2—3小時。萎凋過程中,翻拌1—2次。
萎凋槽加溫萎凋
萎凋槽萎凋既減輕勞動強度,也提高了萎凋質量。應用萎凋槽萎凋時,攤葉厚度,萎凋時間和風溫,應按品種和鮮葉含水量等靈活掌握。一般攤葉厚度15—20cm,時間1.0—2.5小時,風溫在42℃左右。萎凋程度比采用日光萎凋稍老,但要防止萎凋過度,出現泛紅。
(三)、萎凋適度的標准
岩茶萎凋程度一般比紅茶轻。主要看,叶色失去光泽、叶质较柔软,叶缘稍卷缩,叶子呈萎凋状态,青气减退,清香呈 ,手持新梢基部,顶部第二叶下垂,而梗中水分尚充足,减重率在10—15%之间为适度。
萎凋結束後,隨即進行晾青。在晾青過程中,由于茶梗,葉柄,葉脈中的水分向葉面細胞組織滲透,葉片由萎凋狀態變爲蘇脹狀態(俗稱還陽),並緩慢地蒸發水分,繼續萎凋,晾青時間以熱散失爲主,晾青結束即移入做青間進行做青。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