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中华第一茶樓|茶館文化
芙蕖萬柄,花時望之,燦若雲錦,憑欄延賞,則飛香撲鼻,鮮色襲衣,雖夏月盛暑,灑然沁人心脾。”清人蕭承萼也有詩曰:“水心亭子夕陽紅,九曲欄杆宛轉通。小座忽驚簾自卷,晚涼剛動藕花風。”可見當年湖上美景。
当年池水直通黄浦江,水质很好。平时,进香的善男信女又将庙市上购得的金钱龟、红鲤鱼放生于池中,故又名放生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11日,英军攻占上海城,英军司令部设于城隍庙内,士兵驻扎在湖心亭 。英軍因廟內無澡堂,便強橫地將九曲橋下湖裏的紅蓮連根砍斷,跳下湖裏遊泳洗澡。這一野蠻行爲惹惱了縣城居民,就在湖裏投進大量烏龜,將洗澡的英兵咬得哇哇亂叫,抱頭鼠竄。英兵撤退後,湖裏再植紅蓮,卻不開花,就改種荷花。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不久,機織“洋布”大量擁入上海,素有“衣被天下”的上海手工業生産的布匹難以與之抗爭,手織布市場逐漸萎縮。上海小刀會武裝占據上海城後,棉布出口停頓了一年半之久。大受影響的青藍布行業慢慢衰落。清鹹豐五年(1855年),青藍布業將湖心亭 出售,由購得業主用來開設茶館,命名爲也是軒茶樓,爲上海灘最早的茶樓。湖心亭 遂成爲商人洽談生意和遊客品茗、會友的場所。
清宣統年間,茶室主人因賭博虧空,遂于1910年將茶室出讓給劉存厚(慎康),繼續開設茶樓,並改名爲“宛在軒茶樓”,寓意湖心亭 宛如在畫中。
刘存厚在经营上很有一套办法,他对茶樓所雇傭的一班夥計,立下規矩:規定有客人來,不管生客還是熟客,一律要熱情相待,沖茶遞毛巾要勤快利索,並不准收取茶客的小費。如有誰違反規矩,就馬上卷鋪蓋走路。當時,湖心亭 分內外廳,內廳茶比外廳貴,樓上則是雅座,每日上午還有一班自願結合的音樂愛好者吹奏民族樂器,供茶客欣賞。其堂口布置得非常雅致,中間紅木桌凳,靠窗是紅木靠背椅,四壁懸挂名人字畫,使飛檐翹角的湖心亭 古建築顯得更加古樸典雅,吸引了一批批文人雅士前往品茗、小憩,不少外國人也喜歡前往品茗。
当时还有一群本地道士是常茶客,借此地作爲承接道場佛事的茶會。湖心亭 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清新、高雅、脫俗的品位,很快成爲滬上最高檔的茶樓。
昔日城隍廟內的茶館
至清同治、光緒年間,城隍廟市場已初具規模,作爲休閑場所之一的茶館盛極一時,在城隍廟5.3公頃的土地上,就有湖心亭 、春風得意樓、桂花廳、四美軒、樂圃阆、松鶴樓、鳳泉軒、安樂居、鶴汀、群玉樓、船舫廳、凝晖閣、紅舫得月樓、第一樓等14家馳名滬上的茶室,組成了城隍廟饒有特色的茶市風光。
當年城隍廟內的茶室除供應茶水外,還供應水煙,廟內著名的茶室都有先生說書(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