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中华第一茶樓|茶館文化
行廳、群玉樓、春風得意樓、四美軒等茶樓是當年上海灘極負盛名的書場,任何一位評彈演員要想成爲滬上的名角,都必須在柴行廳登台亮相,如果在柴行廳演出成功,便能在評彈界走紅。因而城隍廟的書場,自然成爲評彈藝術交流的中心。
城隍廟內的茶室也是上海最早的商業交易活動場所。清同治八年(1870年)正月,上海知縣葉廷眷發布《告示》稱:在羅神殿旁茶室裏,男女混雜在一起吃茶談珠寶生意,有渎神明,無恥之極,要嚴厲懲處。這是上海第一個茶室專業交易市場,至光緒年間,前、後四美軒分別形成古玩與翡翠交易市場。
湖心亭 的茶客很多是愛喝早茶的,他們常常一大清早就來到湖心亭 臨窗而坐,在品茗的同時,可飽覽豫園秀色。當年湖心亭 茶樓的樓上樓下,都有內堂、外堂的區分,價格也不一樣。樓上的內堂供應每位客人一壺茶,外堂和樓下一樣,可以兩人合用一壺,樓上爲雅座,取資不分內外堂,一律爲上午70文,下午120文。而城隍廟其他茶館,上好的龍井茶,每壺售價僅五十余文,茶質差些的,不過三四十文一壺。湖心亭 茶樓的茶質在當時就算是貴的,在湖心亭 喝茶品茗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湖心亭 茶樓的茶客裏,頗多文人雅士,他們常常一壺在手,彼此酬唱應和,吟詩作畫,日久天長,湖心亭 漸漸成爲老城廂內最有雅趣的茶樓。以《海上繁華夢》著稱于世的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作家筆名爲“海上漱石生”的孫玉聲家居南市,離城隍廟不遠。他經常去湖心亭 憩息品茗。當年大世界的創辦者黃楚九也最喜歡邀約幾個朋友到湖心亭 臨窗而坐邊品茶邊賞景,一起說古論今,談文作詩,商酌事宜。
民國十三年(1924年),城隍廟大殿毀于一場大火,並波及九曲橋木欄杆,當時的邑廟董事會重建大殿時,將原先石木結構的九曲橋改建爲鋼筋水泥結構。茶樓業主劉存厚利用這一契機,在湖心亭 後加建了一座方形茶屋,後來又加建了樓上的兩翼小樓,也是飛檐翹角,黛瓦粉牆,與原來的湖心亭 混爲一體,使茶樓上下增加了120余平方米的面積,生意更爲興隆。
當年,還常有一批批民間江南絲竹高手彙集在老城隍廟著名茶樓一春風得意樓交流演奏技藝,自娛自樂,爲茶客助興,成爲老城隍廟茶樓的特色之一。这支乐队早期称为“云雾国乐社”,后来更名为“合众乐社”。
抗日戰爭期間,城隍廟一帶辟爲難民區,後又被日軍占領,城隍廟內茶室大都倒閉,湖心亭 茶樓也一度停業。抗戰勝利後,城隍廟市場又興旺起來,湖心亭 茶樓又茶客盈門。但大部分茶館已沒有了昔日風采,成爲流氓吃講座、毆鬥、講斤頭、擺丹老、拆姘頭、包討債等的場所,一片烏煙瘴氣。
新中國成立後,宛在軒茶樓由公私合營改爲國營,更名爲湖心亭 茶樓,除此之外,尚存東樓、得意樓、樂阆圃、崇記裏園、協記裏園等6家茶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