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鐵觀音 |台灣十大名茶
葉,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葉,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采摘。
制作工藝
木柵鐵觀音 茶屬部分發酵茶,其制法與半球型包種茶類似,惟其特點是茶葉經初焙未足幹時,將茶葉用方形布塊包裹,揉成球型,並輕輕用手在布包外轉動揉撚,再將布球包放入“文火”的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曲彎緊結,如此反複進行焙揉,茶中成分藉焙火的溫度轉化其香與味,經多次沖泡仍芳香甘醇而有回韻。水色橙黃顯紅,味濃而純厚,微澀中帶甘潤,並有純和的弱果酸味,因此品嘗木柵鐵觀音 茶後,入口回甘潤喉,香氣濃郁持久,令人回味無窮。
木柵鐵觀音 茶種源自安溪,配合當地茶農獨特制法稱之爲正欉鐵觀音茶,其他品種制成品稱鐵觀音。早期鐵觀音茶制作過程繁複,采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采茶當天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然後直到自然花香釋放,夜間或隔天早上香氣濃郁時進行炒菁,第二天再將茶用布巾包作球狀放入炭火焙籠團揉撚和包揉成型,前後過程需耗三至五天,使茶葉卷縮成顆粒後進行文火焙幹制成毛茶。制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挑枝與複焙再需一星期以上時間。再經包裝制成商品茶。
制茶的流程:
涼青、曬青、涼青:鮮葉按標准采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爲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9%左右爲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濕度條件下伴隨著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鐵觀音鮮葉肥厚,要重搖並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3—5次,每次搖青的轉數由少到多。
搖青後攤置曆時由短到長,攤葉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還陽”,梗葉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朱砂紅色,葉中央部分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色),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出蘭花香,葉張出現青蒂綠腹紅邊,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炒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
揉撚、烘焙:鐵觀音的揉撚是多次反複進行的。初揉約3—4分鍾,解塊後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幹,不粘手時下焙,趁熱包揉,運用揉、壓、搓、抓、縮等手法,經三揉三焙後,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氣斂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澤油亮,茶條表面凝集有—層白霜。
包揉、揉撚與焙火是多次重複進行的,直到外形滿意最好爲止。才焙火烤幹成品。
簸揀:慢烤後的茶葉最後經過簸揀,除去梗片、雜質即爲成品。
形狀及特點
形狀
木柵鐵觀音 以炭焙成爲最大特質,讓人聯想起褐色外皮的龍眼,粒粒如豆,茶面油亮,擲入杯中,發出有如鐵粒般的叮叮之聲,可爲實至名歸的鐵觀音。
湯色香味豐富
木柵鐵觀音 在半發酵茶類中屬于發酵空間較大的一種茶,生長的茶青茶面柔軟,葉面肥厚,加上鐵觀音之傳統制法布包圍揉,文火烘焙,從15至50百分比之間都有人制作,發酵度高差40-50%,重發酵程度所産生的熟果香味,爲木柵鐵觀音 獨特之茶香。所以,它的香氣也由淡淡的花香、蜜香到濃郁的花果香、熟果香都有。鐵觀音的香氣不只是因爲發酵程度的不同而起變化,茶園土質、制茶天氣、季節、次數、個人炒茶技術的不同等,也都會影響鐵觀音茶的香氣和品質。因此,鐵觀音的香氣和滋味,可以說是極富變化,每個茶農作的茶葉各具特色,從熟香、冷香到黏杯香,都是那麽的耐人尋味。
未經焙火或輕焙的鐵觀音茶湯呈黃色至橙紅,中焙火或重焙火的鐵觀音茶色,則呈橙紅至棕紅,茶湯色澤明亮可見杯底,茶湯表面則有油亮般的光澤。
木柵鐵觀音 茶屬半發酵茶,台灣名茶大師精選之木柵鐵觀音 ,其制茶工法慢火慢揉,反複烘焙,過程久制繁複,炭焙火足,擁有道地的觀音和香氣味濃醇厚,帶有蘭桂花香與熟果香味,茶湯爲琥珀金黃色,氣味甘醇沈穩,生津解渴,經久耐泡,亦適合中老年人或腸胃較弱者飲用。
選泡茶具
選壺泡木柵鐵觀音 時,宜寬不宜窄。圓壺優于方形壺,高統壺優于扁形壺;在燒結溫度上宜高,同時以吸水性強的泥料爲佳,朱泥與紫砂均佳,這類壺保溫性佳,壺中茶湯不易降溫,所以出水要適中,不宜久浸。又朱泥傳導性強,更應掌握倒茶湯時機。切記:第一泡茶湯倒出後,務必將殘留壺底的茶湯倒盡,才可免去鐵觀音茶堿的釋出,影響茶湯的甘美滋味,反惹上咬舌釘住牙龈的麻煩!
木柵鐵觀音
台灣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