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村的紅茶纪事|坦洋工夫紅茶文化
一片小小的茶葉,竟能反映大至國家的興衰,小至村落的沈浮和百姓的貧富,不由人感慨萬千。
福建省福安市的坦洋村,是一個因茶而聞名世界的小山村,卻也曾因茶路的興衰,被卷入起伏跌宕的曆史輪回中。
坦洋村位于福安市社口鎮的西部,隸屬于閩東最高的峰巒―白雲山的東麓。“坦洋”這個名字最早見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甯府志》,因村子形狀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這裏常年煙雨蒙蒙,使得四周山青水秀,景色十分怡人。村前清流如帶,村後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鑼鼓爭鳴、龜蛇遙望、雲桂飄香、清溪飛鳳、玉筆尖峰、駿馬飛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門弄月、鯉魚朝天這“坦洋十景”就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流連忘返。清人郭蘋野有《坦洋村記》雲:“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雞犬相聞,圜�茂盛。産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爲小武夷是也。”
我想,若不是因爲茶葉,這裏本該是一方淨土,仿若世外桃源。可曆史偏偏眷顧了這裏,坦洋村的茶葉,使它名揚海外。
傳說在清雍正年間,坦洋的胡氏家族中有個叫胡福四的年輕人,有一次受父兄之命,乘水路去廣東辦事。途中在廣州附近水域遇暴風致翻船落水,幸遇一過往船只搭救。這艘船的主人恰是某英商洋行買辦的眷屬,買辦大人見胡福四機靈俊朗,便有意提攜他。當聽聞這個後生來自茶鄉時,大人便指點商機于他,說是洋人喜歡一種紅茶,而這種紅茶是一個少數民族的特産,因爲産量極少,往往重金難求。這位熱心的買辦大人還將這種紅茶的基本制作方法一並傳授給了胡福四,並囑咐其返鄉後必如法制作。胡福四回到坦洋後,不免一番努力,用萎凋、揉撚、發酵、烘焙等工序精制而得湯色紅、味鮮醇、耐沖泡的的紅茶,就此,坦洋的工夫紅茶終于面世了,取名:坦洋工夫。
酒香不怕巷子深,茶好引來四方客,坦洋工夫紅茶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叩開國門,銷往海外,從此芳名遠播。史料記載,從鹹豐年間開始“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産爲最”,坦洋工夫一時間風靡英倫三島。隨著1898年三都澳的開埠和“福海關”的成立,三都澳成爲福建乃至全中國茶葉貿易的一個重要港口,被稱爲中國近代東南的“海上茶葉之路”。日益發達的水路航運網絡,使坦洋工夫與海外的距離大大縮短,往來坦洋的茶商也絡繹不絕。在鼎盛時,福安的茶商甚至斥資成立“福壽輪船公司”,用貨輪直接將茶葉運往福州港和三都澳。坦洋工夫除了從水路轉運到各國之外,還有一部分則是和武夷茶一起步入萬裏茶路。坦洋工夫由晉商從武夷山運達山西大同,然後分爲兩路,一路運往呼和浩特,另一路經天鎮運往張家口。
數量日增的紅茶海外貿易爲坦洋村注入了活力,使它成爲八方茶商趨之若鹜的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