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的文化之旅|坦洋工夫紅茶
仲春4月,我來到了神往已久的坦洋村。汽車在進村路口立有的兩塊古樸的大石墩前停下。一塊是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的茶葉鑒賞家駱少君題寫的“工夫紅茶甲天下”:另一塊是被譽爲福建茶界泰鬥的張天福題寫的“坦洋工夫發祥地”。一個只有2000多人口的閩東偏遠的小山村之所以名聲在外,得益于坦洋工夫;坦洋工夫之所以爲人津津樂道,歸功于榮獲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也許是先入爲主、境由心造的緣故,當置身在坦洋村,是日煙雨迷蒙,雲霧缭繞,放眼茶山,朦胧中宛如一把把碩大的茶壺,而那雲霧,就似茶湯上飄逸的氤氲,幽香彌漫,讓人未品茶前便有了幾分陶然。
茶村溯源
史料有雲:“山崖水畔,不種自生”。而坦洋村位于白雲山脈、長溪沿岸,常年雲霧缭繞,是獨特的宜茶區域,得天地之造化。在這一方超俗的山水之間,連草都芬芳香韻,更何況優良的木本植物――茶乎?!山高水清,多雨多霧,是生長茶葉的好地方。據專家研究,每1立方米的霧空氣中,約有1億個微小水粒。而這些微小水粒能過濾陽光,吸收光波較長的紅橙光和紅外線,而讓光波較短的藍紫光和紫外線通過,有利于茶樹緩慢生長,每當春夏之交,雲凝深谷,霧繞高崗,茶葉春芽蔭發之時,受霧露滋潤,再飽受陽光之照射進行光合作用,茶葉特嫩性好,品質也就好。
除了地理條件的優越,加上種茶曆史的悠久,據考證閩東種茶可以上溯千年以上,産有菜茶、白茶、岩茶等,卻以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首創的坦洋工夫紅茶最負盛名。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公元1874年)有叫胡進四、施光淩的茶商用萎凋、揉撚、發酵、烘焙等工序精制而得湯色紅、味鮮醇、耐沖泡的工夫紅茶,取名坦洋工夫。工夫者,頗有功夫之意也。從此,聲名鵲起,並遠銷英倫三島。坦洋村也因茶而更名,成爲了聞名遐迩的茶村。
在進村的路口,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築――廊橋。都說山到深處有廊橋,木拱廊橋是閩東的一大特色建築,是全國現存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廊橋裏有戲台、神龛、楹聯、匾額、碑刻等,承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遺存。坦洋村是茶村,村口的真武橋會不會與茶也有什麽關聯呢?走進一看,果不其然。供奉著真武大帝的神龛,被茶鄉百姓尊奉爲保護神。每逢茶市開市,或農曆三月三、五月五,當地茶農們早早地擺上供品,點上蠟燭,燒起一炷炷香,禱告廊橋平安,祈求茶鄉興旺。久而久之,真武橋祭祀,飽含著當地茶農對茶葉一片深情的古樸訴求。據說當年橋下的水路可以通船,每年制幹茶2萬多箱就是從這裏啓運歐洲各地的。只是繁華已逝,茶香如故。
從一座廊橋的功能演化,足以見證茶文化對當地人生活的影響。當地人喜茶重茶,接待客人先茶後飯,謂之“茶哥米弟”;把茶奉爲藥用,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