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詠茶詩的禅茶意境賞析|古代茶詩
摘 要: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是一位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佛学愛好者,同时也是宋代品茶賞茗風尚的代表人物。在其流傳于世的詠荼詩中,有不少篇章都滲透著禅茶審莢的意境,將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現無遺。
關鍵詞:黃庭堅;味荼詩;禅茶一味;懦釋兼修
禅茶的說法,來源很久。從最初,茶作爲僧人日常修心養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劑飲品:到在佛事實踐過程中,佛教徒逐漸在禅宗精義與茶道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禅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産生了。茶清靜純潔的品質內涵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機相映生輝,茶的自然屑性被賦予宗教理想精神:再加上禅宗道場趙州古佛的“吃茶去“公案,和禅宗高僧圓悟克勤的“禅茶一味”之說,吃茶已然成爲成爲禅宗修行者修身養性。開啓智慧的常緣之法。
北宋文人多喜參禅,其廣泛性甚至引發了文人居士階層的出現。而出生于禅宗聖地江西的黃庭堅更是深受濡染,他曾自稱是”是僧有發,似俗無空,作夢中夢,悟身外身”。同時黃庭堅的老家江西修水恰恰又是宋代非常出名的“雙井茶”的産地,這種尚茶愛茶的氛圍不能不成爲黃庭堅藝術世界的重要構成部分。禅、茶兩種包含豐富內涵的文化集中在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身上,必然譜寫出溢滿茶香禅味的美妙佳句。
一、一盞一葉有禅思
黃庭堅所在的江西是南宗禅的聖地,而其出生地江西修水,位于洪州境內,是洪州禅的主要傳播地區。洪州禅的根本特點是“觸類是道而任心”,即“平常心是道”。也就是參習者所須體悟之道來自于與日常生活直接相聯系的現實之心,這一現實之心即真即妄,又非真非妄。這種引導參禅者將禅與個人的日常生活、行爲、意念、感情融合成一體的方法,將禅法與茶事聯系在了一起。
黃庭堅對茶和茶事都是比較熟悉的,他在(寄新茶與南禅師)中說到“筠焙熟香茶,能醫病眼花。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石缽收雲液,銅�煮露華。一瓯資舌本。吾欲問三車”。
作者先提到茶的提神明目的功效。並以謙遜的語氣,表達出對佛門以及高僧的尊敬和仰慕之情,只有以茶趣的清雅才能配得上佛門的幽遠:第三聯的歌詠中,寫“石缽”和“銅�”這種簡單質樸的禅門器皿盛有的清茶,卻堪稱仙界玉露,令人回味。
而“一瓯资舌本,吾欲问三车”无疑是借品茶來叩問撣機佛性,將飲茶與問道巧妙地融合爲了一體,這其中“三車”是典型的佛門術語,以三車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體驗禅意,一舉一動不忘修身的生活態度也是當時的上層社會士大夫們的生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