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轼茶詩的豐富性|古代茶詩鑒賞
摘要 饮茶風俗在宋代極盛,文人茶詩數量衆多,蘇轼尤甚。蘇轼茶詩內容豐富,不僅有種茶、煎茶、品茶等風俗,而且以茶喻人、借茶諷世、飲茶參禅,體現了詩人物我兩忘、萬事隨緣的人生體悟。
關鍵詞:蘇轼 茶诗 丰富性 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人尚茶。葛兆光在他的《禅宗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說:“唐代與宋代文人士大夫一熱一冷、一粗一細、一動一靜、一尚武任俠一修文主靜。”儒釋道三教圓融在北宋時期已經成爲一種時代思潮,因而,北宋的文人較唐代相比淡泊、理智,也更平和、穩健,更“臻于成熟之道”。茶這種中國傳統飲品所體現出的那種甯靜深邃、淡泊雅致的特性與北宋文人的人生範式相當契合。在唐代主要被歌詠保健作用和療渴功效的茶,開始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因此,有了茶詩在宋代的空前繁榮。
蘇轼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士人,他的一生都與茶有著難解難分的緣分。他性好品茗,更善于品茗,于是,蘇轼之茶被賦予了更多深厚的意蘊和文化品位。據《北宋茶詩與文士情趣》一文的統計,北宋時期僅標題中含有茶字的詩大約就有三百多首,其中蘇轼詠茶詩約有五十余首,內容十分廣泛。蘇轼的茶詩中記載了大量的茶文化信息,同時也體現出蘇轼觀照現實的人生態度和超然自任的樂觀精神。
一 、宋代的茶俗的展示
蘇轼的茶詩涉及面廣,體現了宋代茶文化的方方面面。蘇轼茶詩中出現了衆多的茶葉品類,如團鳳茶和葵花茶,“团凤与葵花, 杂鱼目”;双井茶,蘇轼爲答謝黃庭堅的贈茶作有《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爲謝》詩;垂雲茶和大龍團茶,如《怡然以垂雲新茶見饷報以大龍團仍戲作小詩》;建茶,出現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贈包安靜先生茶》中;雪坑茶,“吾國舊供雲澤米,君家新致雪坑茶”等。不同種類的茶香味各不相同,或清新優雅,或濃郁隽永,隨著沖泡時間的長短,同種茶的茶味亦會有所差別。正是由于茶香的千變萬化、不拘一格,文人才會對它更加喜愛。
蘇轼茶詩中有種茶、焙茶、煎茶、贈茶的風俗。在貶谪黃州時期,蘇轼生活困頓,便在居所附近的東坡之上開荒種田,並親自栽種茶樹。從“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茶的喜愛程度,即便是在溫飽堪憂的當時,仍是難以舍棄。被貶惠州時,蘇轼也在住所白鶴嶺上種植茶樹,並作有《種茶》一詩,表達自己沈醉在品嘗自種新茶的喜悅之感。此時的詩人,忘卻了仕途困頓帶來的生活困窘,于窘迫之中仍能悟得茶之于詩人的精神愉悅。“火前試焙分新胯,雪裏頭網辍賜籠”寫的即是焙茶的風俗。
飲茶之前需煎茶,也就是煮茶,對水和火都是很有講究的。“獨攜天上小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