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茶詩:浣花溪畔的茶香詩魂
浣花溪是个诗意的名字,它本就是诗意的栖息。在空中鸟瞰,浣花溪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绕在百花潭公园和杜甫草堂旁,它缓缓地汇入锦江,后又汇入岷江流向大海。浣花溪畔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的栖息地。
公元700年左右,唐代女诗人薛涛就居住在浣花溪畔,她用浣花溪造纸,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人称“浣花笺”。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弃官入蜀,流寓成都,在朋友高适、严武、韦偃等人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的荒芜之地浣花溪畔结庐而居。当时的浣花溪河道宽阔,风景宜人,清贫如洗的杜甫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动情地用诗歌描摹浣花溪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能行大舟,由此乘船出府河可下东吴。浣花溪在杜甫诗中成为千古绝唱。浣花溪畔的生活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安定的几年。他栽植果木,耕种田地,访亲会友,与三五朋友喝酒品茗,唱和诗歌,生活舒适自在。
浣花溪畔是個喝茶的好地方,溪畔梧桐掩映,林陰之中有好些幽靜的茶園。掇兩三把竹椅坐在樹下,或者倚著石欄,便能美美地喝上一壺。杜甫草堂更是茶客聚會之地,草堂中有4個規模較大的露天茶園。大雅堂前、萬佛樓下、梅園之中全是噶蓋碗茶的好去處。賞景的,讀書的,做詩的,遛鳥的,逗孫兒孫女的,擺龍門陣的,茶客們各做各的事。漫步草堂,古木參天,樹木蔭翳,祠宇典雅,溪流萦回,園藝的詩意逐一展現。靜坐草堂,滿目青翠,看小橋勾連,賞竹樹掩映,能感受到靜谧清幽中的千年詩意。
杜甫是好茶之人。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杜甫《重过何氏》) 沐浴在春日暖阳里,在露天台榭上,品茗赏景,吟诗作赋。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杜甫《进艇》)诗句写出了饮茶和瓷器的密切關系
。他在《巳上人茅斋》写道:“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八林僻,茶瓜留客遲。江蓮搖白羽,天棘蔓青絲。空忝許詢輩。難酬支遁詞。”在茅草屋裏,與友人品茶論詩,是杜甫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2001年,在杜甫草堂旧址内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唐代文物,其中有一件造型古朴典雅的铭文“茶”字執壺。該壺侈口、筒頸、鼓腹、短流、曲把,腹部有褐色釉書“茶”字。這個煎茶煮茶的壺具,是否就是杜甫以茶會友的器具呢?
于丹說,有的人像李白杜甫那樣,像一把茶葉,在苦難的煎熬下慢慢舒展。他們能給身邊的人染上一縷茶香。她是在戲說苦難煎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