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紅政和工夫淵源及曆史|政和工夫文化
福建省政和縣地處閩東北、鹫峰山脈西北、武夷山脈南麓,古今是閩紅政和工夫紅茶、白茶等茶重点产区之一,属东南沿海丘陵离山区,海拔300~1 000米以上,境内群山叠嶂,溪涧纵横,土层肥厚,气候适中,极适茶樹生長發育,曆産名茶,尤其是政和工夫紅茶(原稱“仙岩工夫紅茶”)、政和白毫銀針、白牡丹等蜚聲中外。
据史料记载,政和县于公元1000年前属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 设立宁德县关隶镇,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 升为关隶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 改为政和县,归建州管辖。
早在史前的新石器晚期以及商周時期,政和境內就有閩越族的先民勞動、生息、繁衍于此,據文物考古發現,政和縣鐵山鄉李屯洋1983年出土有商周時期的石锛等文物,屬于昙石山上層類型石器。1974年于鐵山鄉南幹村出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紋硬陶豆、青銅器、原始青甕、瓷豆、罐、缽、碗等,它屬于吳越文化系統。
1983年,又于政和縣石屯鎮松溪村出土有南朝的銀項圈、博山爐、五忠盤、六耳罐、蓮花盤等,及大量精美的青瓷。這些飾器飲具,尤其是南朝的五盤盤(茶盘)的出土,说明政和先民早于1 500多年前就有以五盅盘品饮茶葉。可見政和産茶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宋朝盛産名貴的芽茶(即白毫銀針),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芽茶已選作貢茶,喜动龙颜,徽宗皇帝乃将年号赐作县名, 政和县由此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政和宋代隶属于建宁郡(今建瓯市)。宋髙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建安府之建安、瓯宁、崇安、政和产茶计983. 49万斤,这是政和县见于文献的最早产茶記載。
永乐三年(1405) , 政邑县令黄裳、典史郭斯后编纂的首部县志收集郭斯后《白云精舍》诗“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刨竹引岩泉”。
說明當時寺廟、山村種植茶樹。1405年已産半發酵的團茶、靈芽等。萬曆二十七年(1599)政和縣知縣車鳴時作縣志序雲:“政延數百裏,山川險谷,民罕一連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盡宜于五谷,勸于事事,亦足自贍上布茶栗,下植麻苎,其他菇筍之饒,唯地所殷。髙地茶山密布。”
陳椽著《茶葉通史》述工夫紅茶产销两旺,大量外销。乾隆五十五年(1790) , 政和大白茶被發現後,政和縣內茶区大量栽培,生产“政和工夫” 红茶品質優良,暢銷英、美、德等國,已超萬擔。
同治十三年(1874),仙岩工夫出口万箱(每箱25公斤)畅销英、美、德、俄等国。清光绪十五年(1889) , 茶區生産政和工夫、仙岩工夫、小種紅茶,品質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睐,1919年新編《縣志》記有工夫紅茶、小種紅茶,廠家林立,家家戶戶采制紅茶。1934—1940年工夫紅茶遠銷俄、美、德等國及東南亞各國。
閩紅上品政和工夫紅茶的曆史沿革,應從政和建縣前進貢銀針茶葉(微發酵)開始,到半發酵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