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種400年发展全史(精华)|正山小種历史
武夷紅茶各時期的生産以及對當時社會的營銷
一、17世纪武夷紅茶的生産及對社會的影響
武夷正山小種紅茶自1610年由荷蘭人傳至歐洲是當作一種東方珍奇的物産傳人的。相當一一段時間並不流行,只是供宮庭、貴族、商人等上流社會享用。由于價格昂貴異常,不是一般民衆享用得起。17世紀時有記載:“倫敦市中,茶值每磅需銀100元。”1657年,英國最早的茶商托馬斯•卡洛韋出售的茶葉,每磅6~10英磅。而當時英國一個普通工人每天僅賺4便士(1英磅爲20先令,240便士),因此有“擲三銀塊飲茶一盅”之說。《清代通史》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也即一年清政府解除第一次海禁),東印度公司通知英商雲:現時茶已通行,望每年購上好新茶五六箱運來,蓋此僅作饋贈之用。”這時紅茶已傳至英國40多年,每年僅需五六箱,可見此時紅茶尚未流行。
紅茶傳人第蘭比英國早30年,因此推廣更快些,《茶葉全書》載:“約1640年茶成爲海牙社會上之時髦飲料。”但消費數量也不大。據推算在17世紀末時荷、英兩國年進口武夷茶的數量約爲3萬磅(225擔)。只需750畝茶地的生産量便可達到。這樣的産量和需求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是有限的。
18世紀以前歐洲人用什麽價格購買武夷茶尚不清楚,但是銷價如此之高,購買價肯定不菲。這裏可用1_70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購買武夷茶每磅價格2先令,運到英國銷售每磅達16先令”。推算18世紀初武夷茶出口价达每担13英磅6先令,约折银每担40两。这样优厚的价格足以推动紅茶生产不中断。因此比社会和经济影响更重要的意义是:武夷正山小種紅茶首次打開了中國茶葉的世界市場。《崇安縣新志》載:”武夷茶……,衰于明而複興于清。”“清興複由衰而盛,且骎骎乎由域中而流行海外,而武夷遂辟一新紀元年矣。”
二、18世纪武夷紅茶的生産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18世纪武夷紅茶的生産規模急劇擴大
武夷紅茶的貿易開始急劇上升是17世紀末期。1684年清政府正式取消海禁,設立江、浙、閩、粵四海關,確定廣東之黃埔,福建之廈門,浙江之甯波,江南之雲台山爲對外貿易港;英國經過兩次英荷戰爭掌握了海上霸權,開始了與荷蘭壟斷的東方茶葉貿易展開競爭,競爭的結果,導致茶价下跌;加之英国皇室推崇紅茶,導致英國社會上下興起一股飲茶之風;同時通過殖民活動,又把這股飲茶之風向世界更廣的範圍傳播。與此同時茶價大爲降低,滿足了平民百姓的一般需求。英國茶價1658年每磅60先令(合3英磅),1666年是2英磅18先令,到了18世紀初便降至17先令半一磅,到18世紀50年代便只有8先令。
伴隨著茶價不斷下降,茶叶输人量反而急剧上升。日本角山荣先生统计:1721~1750年3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进口武夷、工夫、小种、白毫紅茶共21633442磅,平均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