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時光軸:今非昔比普洱茶
往思茅或普洱 的總茶店,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這批茶葉已基本完成一個初步的冷發酵 過程,由生茶變成發酵 較輕的熟茶。在思茅或普洱 的總茶店,一部分散茶經挑揀後內銷,一部分蒸壓成餅茶,每7圓爲一筒,外包筍葉,這時爲了使筍葉柔軟也要將其浸濕,然後銷往藏區。從思茅經傳統的茶馬古道普洱 —景谷—景東—南澗—祥雲—麗江—滇藏線到達拉薩。這條路全過程需要100天,盡管路途遙遠、空氣幹燥、氣溫較低,但茶葉本身和筍葉中包含的水分仍使這些餅茶緩慢地冷發酵 ,形成雲南特有的大葉種發酵 後的普洱 茶,其獨特的陳香和濃郁的湯色尤其受到藏族同胞的喜愛。因此普洱 茶的品質並不是有意爲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氣候原因和特定的運輸過程形成的曆史産物。當時,這些工藝很難讓人們理解,造成了普洱 茶的神秘感。有人說它是錯誤的産物,但它是美麗的錯誤。
到了20世紀30年代後,交通條件和運輸條件改善,進入藏區的時間縮短爲40天左右,普洱 茶的自然發酵 過程很難完成,因此,各個廠家開始研究人工簡化工藝,包括20世紀50年代的人工冷發酵 、蒸氣熱發酵 ,以及20世紀70年代渥堆發酵 的研究。今天我們飲用的普洱 茶大多是人工後發酵 生産的普洱 茶。悠悠茶馬古道上的马帮不复存在,但普洱 茶的故事、普洱 茶的傳奇卻永遠留了下來。
20世紀90年代末,普洱 茶開始在我國內地萌芽,主要以紀念茶和工藝茶爲主,普洱 茶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上流社會、政界、商界和文化界中,此時的普洱 茶主要是以禮品的形式在這些人群中流通。此時爲普洱 茶消費的萌芽期。
2000~2001年,隨著普洱 茶的慢慢普及,雲南的普洱 茶生産企業開始迅速進入市場,由于大部分廠家采用的茶青都是台地茶,再加上市場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們對普洱 茶的認識不足,這一時期的普洱 茶消費主要集中在普洱 生茶。
2001~2002年,隨著我國台灣、香港等地茶商陸續進駐最大的茶葉市場—廣州芳村南方茶葉市場,由于這些茶商較早地接觸普洱 茶,經過他們的宣傳和普及,喝普洱 老茶慢慢成爲消費主流,“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風氣一時在消費者中流傳。此時普洱 茶的文化研究和推廣宣傳也逐漸展開。
2003~2005年是普洱 茶的迅速發展時期,雲南的普洱 茶生産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雲南的千山萬水之間,普洱 茶進入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此時的普洱 茶市場也進入一個你爭我奪的混亂時代。收藏市場、拍賣市場迅速擴張,消費市場、禮品市場進一步囊括普通消費者。普洱 茶茶葉産品從當初的台地茶、古樹茶、野生茶等茶青的競爭和不同山頭茶青的競爭,進入一個以品牌爲導向的普洱 茶競爭時代。
1993年4月是“普洱 熱”的一個分水嶺。這年4月,“中國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國普洱 茶葉節”在思茅舉行。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81名專家學者親臨現場。會議最大的收獲是解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有關世界茶樹原産地的懸案:世界茶葉原産地在中國,在雲南思茅。後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