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時光軸:今非昔比普洱茶
專家回去都成爲義務宣傳員,把普洱 茶從思茅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從1993年開始,思茅堅持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茶葉節”,宣傳普洱 茶文化。事後證明,這一舉措使思茅的普洱 茶發展勢頭領先于雲南西雙版納、臨滄等主要産茶區。
此時,鄧時海等一批台灣茶人的茶書相繼出版,對宣傳普洱 文化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年份是普洱 茶“越陳越香”的直接表述,也讓普洱 老茶獲得巨大的升值空間,而文化的附加值讓普洱 茶在市場表現上有著更多的發揮余地。
20世紀90年代中期,雲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把以食品爲重點的生物資源開發産業作爲四大支柱産業之一來建設,希望把“雲茶”打造成繼“雲煙”之後雲南省又一知名産品。這爲整個普洱 茶産業提供了政策環境。
2005年3月26日,沈培平當選爲思茅市市長。他上任後不久,將思茅市定位爲“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 茶都”,並將普洱 茶定位爲思茅市的四大支柱産業之一。就在沈培平當選思茅市市長的這一年,茶葉節的重要活動“馬幫茶道·瑞貢京城”開始了。這一活動被譽爲有關普洱 茶的最大的行爲藝術,沿著舊時的馬幫進京的路線一路北上。媒體對此爭相報道,在全國引起極大轟動,普洱 茶在最大範圍內進入全國公衆視野。此後類似的“創意”活動層出不窮,用于文化宣傳和商業運作。
知名度的井噴式提升和文化價值的賦予,讓普洱 茶在茶葉拍賣會上搶夠了風頭,一餅普洱 茶從幾十萬到一百多萬元不等的天價,成爲人們的熱鬧談資。雖然這一再被指爲普洱 茶商之間的“零和遊戲”,但在“全民普洱 風潮”下不足爲奇。
就在普洱 茶穩步發展的同時,思茅市更名普洱 市一事也冒了出來。真正提出更名始于2001年。當年4月,思茅地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黃桂樞首次在全球普洱 茶專家面前提出了思茅市更名爲“普洱 市”的建議。
此後,更名的呼聲日漸高漲,從民間熱議上升到政協提案、人大議案。2005年根據思茅市人民代表大會形成的更名議案,思茅市最終做出了更名申報的決定。直到2007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同意將思茅市更名爲普洱 市。
隨著追求功能性保健産品的消費者增加,普洱 茶已經開始走出雲南大山,從沿海城市風靡至北京,收購、囤積普洱 茶的人士大有人在。
最近流傳著一個普洱 茶的故事:有個買家,前幾年用一輛寶馬3系的錢來買普洱 茶,有懂行的人看了他的茶說,現在把茶賣掉可以換一輛寶馬5系,但是再過幾年出手,可以換一輛7系。普洱 茶越存越值錢的說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社會投資。
來源:《下一個瘋狂是誰》機械工業出版社
作者:中央電視台《中國財經報道》欄目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