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時光軸:今非昔比普洱茶
300年前,“貢茶”在馬背上意外發酵 的“美麗錯誤”造就了普洱 茶。但直到300年後,這份美麗才享有了它的天價。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普洱 茶的價格逐漸“瘋狂”,在短短幾年間,其價格上漲了成百上千倍。
現在,原産雲南的陳年普洱 茶“比黃金還貴”,是“能喝的古董”。無論從市場的一般規律還是從産業的角度來看,普洱 茶在營銷上無疑是成功的,找對了市場的共振點,就能引起産業的“蝴蝶效應”。
在這個“瘋狂”的季節裏,普洱 市進山的土路從早到晚都煙塵滾滾。“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裝著現金,睡在茶農家裏,搶收春芽的。很多時候是那邊進賬,這邊立刻刷卡,買茶的人甚至比賣茶的人多,晚來一步,即使一個月前交了訂金也會被人搶走原料。”
據了解,2007年春普洱 茶青價格比2006年上漲了200%~300%。2006年賣100元/公斤的毛茶在2007年4月就賣到300元/公斤。老班章(滋味最好的古樹茶)甚至賣到1800元/公斤,而景邁、易武的古樹茶也同樣漲到450元/公斤。勐庫喬木茶賣到200元/公斤,無量山喬木茶賣到250~260元/公斤。據了解,售價最便宜的台地茶也從2006年的十幾元/公斤上升到現在的50~60元/公斤。
到底什麽是普洱 茶?普洱 茶最原始的解釋就是普洱 地區産的茶。這個定義通行于明代以前,到清代,由于公元1732年前後普洱 的農民起義遭到鎮壓,兵禍無情,普洱 當地的産茶量降爲零,普洱 茶以地名命名的時代宣告結束。第二個定義是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長的大葉種茶制成的曬青毛茶和緊壓茶(通常被稱爲生茶),這類茶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有可能變成自然後發酵 茶。第三個定義是曬青毛茶經過後發酵 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緊壓茶(通常稱爲熟茶),它的銷售比重大,傳播最爲廣泛。茶葉采摘後,經過殺青、揉撚,在陽光下曬幹,制成曬青毛茶,再經過一種後發酵 工藝制成熟茶,具有醇厚、耐泡、陳香的特點。
“茶馬古道”是普洱 茶最動人的傳說,也是茶葉市場最美麗的風景。
既然現在的普洱 茶不是根據其地名而來,那麽它的産區又在哪裏呢?明清以前,普洱 茶的産區主要是思茅和西雙版納,後來逐漸發展到雲南的昆明、大理、臨滄等地。1973年以後,隨著普洱 茶人工後發酵 技術的發展,普洱 茶的産地逐漸擴大,甚至擴及省外和國外。但是普洱 茶作爲曆史名茶,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工藝性特點。雲南原産地的普洱 茶才是愛茶人心中的至愛。
普洱 茶雖然已有很長的曆史,然而史書記載普洱 茶的相關文獻很少。從雲南種茶曆史看,清中期以前,茶葉主要産在思茅、西雙版納地區。那時普洱 茶的初制主要是由茶農完成的。他們把采摘的茶葉在陽光下暴曬,先制成曬青毛茶;再經蒸壓成型,制成圓形緊壓茶。這裏有兩個細節關系到普洱 茶品質的形成:曬青毛茶是綠茶中含水分最多的,同時在茶葉運輸過程中,爲了防止茶碎,須在茶葉中灑些清水,將茶潮軟,這就更加大了茶葉的含水量。將這些茶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