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濟研究所《雲南經濟·滇茶概述》說:“鎮越縣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質優良,遠較佛海(勐海)爲勝,年産茶約4000擔……”清乾隆(1736年)以前已有少數民族漢族在易武制團茶(砣茶)。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漢人紛紛遷居易武大種茶樹。同治年間(1862~1874)茶葉産量大增,到光緒初年(1877),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擔。民國初年,易武除種些玉米外,民衆以采茶揉茶爲生。茶葉盛産時,一般每戶産茶十來擔,多的有15、16擔。易武鄉的黑水梁子現存一大茶樹,根圍208厘米,直徑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樹根圍124厘米,直徑48厘米,高11。72米。
3、曼磚茶山曼磚(今曼莊)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曼莊,曼林村公所轄區。曼磚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由石屏漢人或早居曼莊的其他民族栽植。當時茶葉産量在1000擔以上。據曼莊關帝廟(已倒塌)碑文載:“曼莊爲六大茶山之一。”
4、倚邦茶山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3個村公所轄區。倚邦街曾系象明縣府所在地。倚邦少數民族漢族多系甯洱、石屏一帶遷來,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石屏會館。早在石屏人未來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戶營茶,曾建蓋過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曆史上以園茶暢銷省內外,後又擴銷到越南、香港,年産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爲“貢茶”,曼松曾“年解貢茶20擔”。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民國24年(1935)後,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三國,茶葉滯銷,茶園荒蕪。
五、革登茶山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安樂和新發兩個村公所轄區。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園邊。
二、茶葉生産1、品種資源勐臘茶,又統稱易武大葉茶。早在公元8世紀以前,易武一帶就有野生茶林,即大葉茶。現在易武鄉的黑水梁子和落水洞還發現兩棵老茶樹,按茶樹莖粗推測,樹齡至少在55代以上。
易武大葉茶具體又可分爲:大葉茶,大葉白毛茶,大葉白毫茶、椰葉茶、椰葉白毛茶5个品种。省内外一些专家认为,易武大葉茶屬良種之一,內含物豐富,國內外能夠仿制普洱 茶的外形,但不能制出普洱 茶內在品質。
(1)品種特征種籽性狀:圓形或扁圓形,暗棕褐色;植株性狀:植株喬木型,主幹明顯,樹姿半開,生長勢強,分枝較密;葉片形態:葉長橢圓型,著生水平狀,葉色濃綠,葉較厚,葉質柔軟,葉面隆起,葉身平展,葉綠微波,葉尖逐尖,鋸齒深而密;花:花乳白色,花瓣6~7瓣,花冠直徑3。2~3。6厘米,柱頭三裂。
(2)品種特性采摘期:每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芽葉性狀;芽肥大,粗壯,絨毛多,發芽整齊,新梢持嫩性強,易采摘;適應性:適宜在滇南、滇西、滇東南的山區丘陵及廣西、廣東、福建、四川、貴州南部地區種植,或相似原産地氣候類型的地方種植;適制性:制紅茶外形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滋味濃強,鮮爽,宜制普洱 茶及綠茶;化學成分;一芽二葉蒸青樣含多酚29%,水浸出物48%;産量:比一般群體種增産15%。
2、栽培清雍正(1723年)前,茶區農民就采制樹林茶,即大葉種茶。雍正年間(1723~1735)石屏、四川、楚雄等地少數民族漢族遷來本地茶區後,帶動當地少數民族開始對樹林茶進行改造,砍去茶樹周圍的雜樹草,翻松茶地,實行中耕管理。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開山種茶,大建茶園,實行育苗移植法種茶,品種均爲大葉種茶。據《鎮越縣新志稿》載:“栽培:茶農于立春後,茶秧出土成長至四、五寸高之時,即可移植;株間相距約四尺,茶秧四周遍插竹簽以護。夏秋除草施肥,三年後即可采摘。”
1960年以後,新發展的茶園主要實行育苗栽移法,栽培過程爲:(1)育苗,一般在栽培頭一年的10月份進行。(2)開挖台地,一般當年開挖當年種植,也有10月份以後開挖第二年雨季種植的。先開台面,一般寬1。5米;後挖種植溝,溝深50公分,底寬40公分,頂寬60公分,挖好後回填肥土,齊溝平。(3)移栽,把茶苗移栽到種植溝內,每畝種植3000到4000株,移栽時間多在6-7月份,種植形式主要有單株雙行和雙株單行兩種。(4)修枝定型,從茶苗移栽成活到投産,要進行三次修剪,以形成寬闊樹,擴大采摘面,提高産量,三年即投産。
進入80年代後,茶葉栽培直播技術逐步推廣,至1988年末直播面積約占新植茶園的20%。直播技術即;每年10--11月把茶籽直接播入茶葉台地的種植溝內,茶苗成活不再移栽。每畝播茶籽7。5公斤,茶籽播在離台面10厘米的深度,茶籽上面覆蓋稻草,再覆蓋肥土。茶籽在土中越冬萌芽,第二年春天後陸續出苗,進行中耕管理,三年投産。
3、産量清乾隆至光緒初年,縣境“五大茶山周圍八百裏,年産茶葉上萬擔”。光緒二十二年(1895)勐烏、烏得割讓法國後,茶葉銷路受阻,茶葉産量減至5000擔。民國10年(1921)新開通易武至越南萊州茶道,茶葉銷路好轉,産量回升至6700擔。1937年後,由于法國人禁止進入越、老、緬三國,茶葉生産下跌,茶商倒閉,茶農棄茶種糧,茶園荒蕪。1949年建国前夕,县境茶園采摘面積只有2770畝,年産量401擔。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重視茶葉生産,積極組織發動茶區人民恢複老茶園,開墾新茶地;同時給茶農發放救濟糧款,提供刀、鋤頭和農藥等。1952年成立中茶公司茶葉收購組,1956年成立易武農技站,負責組織版納易武的茶葉生産和購銷工作,從而使茶葉生産得以迅速恢複和發展。1959年末茶地面積增至8598畝,年産量增至2182擔,與1949年相比,分別增2。1倍和5。4倍,60年代初期,尤其是1963年,全縣農村普遍缺糧,在“重糧輕茶”政策指導下,許多茶農棄茶種糧,茶葉面積、産量大減,當年面積減至7096畝,産量跌至1002擔,比1959年分別減少21。2%和45。9%。1964年成立多種經營辦公室,全縣挖台地種茶。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後,在“左”傾錯誤幹擾下,茶葉生産一度受挫。1969年末,面積9111畝,産量2000擔,比1959年面積增513畝,産量減182擔。1971年縣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縣革委)根據中央提出的“以糧爲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加強多種經營辦公室力量,負責抓茶葉等經濟作物生産。1973年在麻木村公社舊龍寨召開有各公社、大隊、生産隊及有關部門或單位代表參加的茶葉生産現場會。爲切實解決山區茶糧矛盾,充分調動茶農種茶的積極性,1972--1980年,縣革委3次調減山區的公糧任務,由280萬斤調減爲126。9萬斤,茶區的公糧任務全部減免,此間新建了一批茶區,茶葉生産較前有所發展。1978年末,茶葉面積達到11890畝,産量2532擔,比1969年分別增長30。5%和26。6%,畝産28斤。1980年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調整了農村産業結構,“糧食爲主,多業開花”,縣委,縣政府在抓緊糧食生産的同時,把茶葉生産作爲山區脫貧致富的骨幹産業來抓。1977年成立外貿站,1981年升格爲縣外貿局,統一負責全縣的茶葉生産和購銷,並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進一步放寬茶葉生産政策,明確規定:集體、個人一起上;誰種誰有誰受益,可以繼承,50年不變。同時把茶葉種植列入計劃,給予資金扶持。1981--1988年,采用有償無息形式,先後投放茶葉種植扶持資金總額151。9萬元。1982--1988年縣外貿局還先後從保山、臨滄、思茅等地調供茶籽49。67萬公斤。同時主辦了22次茶葉技術短期培訓班,培訓1900人次。隨著茶葉生産政策、措施、資金的落實和糧食生産的發展,種茶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茶葉面積、産量不斷擴大,至1988年末,全縣已有12個鄉鎮以及部分機關、國營農場單位種植茶葉,茶葉總面積猛增至25567畝,比1978年增2。2倍,其中投産面積15739畝,占總面積的61。6%;總産量9457擔,相當于1978年的3。7倍,畝産51斤,比1978年增1。8倍。
4、加工(1)元寶茶。原稱砣茶,團茶,餅子茶,後因特定規格而稱“七子圓”。“圓”即一個圓形茶餅。每“圓”七兩,七“圓”爲一“筒”。元寶茶自古就以外形美觀,湯色嫩綠,味道香美,久留味醇等特點而馳名。清雍正二年(1724)後,隨著石屏等地少數民族漢族陸續遷入本地作茶而開始出現茶莊商號,加工,經銷元寶茶。曼灑、倚邦和易武茶山是元寶茶原産地,民國初年公有茶號38家,年加工元寶茶6900擔。其中易武21家4420擔,曼灑9家1700擔,倚邦8家780擔。
茶莊,即加工元寶茶之作坊,一作坊有10余個工人,全憑手工操作。制作工藝:(1)分等:先將散茶按“尖子”、“蓋頭”、“二梭”、“老茶”分等,後從“蓋頭”中提取上好者作“梭邊”茶。(2)拼配:按茶的等級比例拼配“七子圓”。即尖子茶八錢,梭邊茶二兩,蓋頭茶和二梭茶四兩二錢。(3)裝筒:按茶料順序要求將茶葉裝入茶筒,中心層裝二梭茶和蓋頭茶,第二層裝梭邊茶,第三層裝尖子茶即蓋面茶。(4)蒸茶:蒸茶和裝茶同時進行,裝茶的第一道工序一完即用甑子蒸。待茶葉蒸軟後,將梭邊茶放入又蒸,後再放尖子茶,最後把蒸好的茶葉從蒸筒中取出,放入茶袋。(5)揉圓:把袋中茶葉揉成圓餅。(6)緊餅:把茶袋置于板上,再將揉成的圓餅放到茶袋上,揉成緊餅,又稱踏茶。(7)晾幹,解袋。(8)包紮:把元茶按7個一筒用筍葉包紮起來,曬幹後裝入籃中。
(2)初制茶。本地茶農很早就開始用手工加工初制茶。初制茶分曬青和烘青兩種。1966年,本縣首次引進28台湘造50型電動手搖兩用揉茶機,次年引進殺青機,築烘烤爐。機械加工茶葉省時、省力、工效高、質量好,深受茶農歡迎。1983年和1987年先後又引進2套茶葉機械生産工藝流水線,從此結束了靠手工初制茶的曆史,同時開創機制精茶的曆史。
曬青茶,又稱毛茶或散茶,皆爲手工加工。據李拂一《滇越新志稿》載:“茶農將茶葉采摘回家後,用鍋炒使其凋萎,傾簸箕中反複搓揉成條,然後置日光下暴曬或用微火烘幹,即成初制茶。”俗称曬青茶。
烘青茶,縣內最先産于1984年,屬尚勇茶廠和易武茶廠初制所機械生産。加工工藝爲:殺青—揉撚—幹燥。
精制茶。綠茶,1984年尚勇茶廠最先生産,1988年易武茶廠也開始生産,其生産工藝過程爲:(1)殺青。由殺青機將鮮茶葉加工至葉片柔軟,葉色暗綠,青臭氣味散失,含水量爲60--64%。(2)揉撚。用揉撚機以40--50轉/分的速度,使茶葉細胞破壞率達到40--50%,要求90%以上茶葉緊成條。(3)幹燥。用烘幹機烘幹達到茶梗一折即斷,嫩茶白毫發亮,含水量在7--8%之間。(4)分篩。用分篩機進行粗葉和細末處理。
紅碎茶,1984年尚勇茶廠最先生産,1988年易武茶廠也開始生産。其生産工藝過程爲:(1)萎凋。鮮葉放入萎凋槽,采用室內自然萎凋法,室內溫度在20--24攝氏度,用鼓風加快萎凋過程,通過萎凋使鮮葉正常均勻失水。(2)揉切解塊分篩。萎凋後通過揉切機擠壓、切。
5、購銷(1)機構清雍正以前就有外來茶商在縣境“五大茶山”收購茶葉,清雍正二年(1724)后,石屏等地少数民族汉族陆续云集本地入山作茶,隨之許多茶商相繼在曼灑、易武、倚邦興辦茶莊商號,就地收購和加工茶葉,最多时近40家,收购茶葉總量上萬擔。當時茶價分春茶(清明前采摘)、二水茶(四、五月采摘)、三水茶(六、七月采摘)和谷花茶(八、九月采摘)4等,以質論價,上等茶(春茶和谷花茶中的尖子茶)價每市斤3角(銀元)。1937年後,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3國,茶葉銷路受阻,茶價大跌,每市斤上等茶爲2角(銀元)。1945年茶莊商號紛紛倒閉,僅小販收購少量茶葉。
建國後,國家把茶葉列爲二類物資,實行計劃收購,限制私營。並根據茶質優劣,劃定等級,制定收購標准樣,實行對樣收購,共分6級18等。1952年中茶公司在易武倚邦設茶葉收購小組,當年收購茶葉234擔,1957年收購1826擔,1958年國家把茶葉類爲一類商品管理,實行指令性計劃。本縣計劃收購到各合作社,並以社爲單位結算價款,給予糧食獎售。同時指定各中心商店負責茶葉購銷業務。1964年國家簡化茶葉收購標准樣,以季節分級設等或以年劃級分等設5級18等,以質論價。1974年國家改革茶葉收購標准樣,設6級12等,每級設兩等,逢雙設樣,一級一個樣。1976年12月成立縣外貿站,統一負責全縣茶葉生産、購銷業務。當年收購茶葉2218擔,是1957年的1。2倍。1978年前青毛茶收購價爲每市斤8角2分。1979年縣外貿站在易武、象明、勐侖、芒果樹、尚勇5個茶葉主産區設立茶葉收購組,同年茶價上調38%,即每市斤青毛茶爲1。21元,因茶葉減産,當年只收購1336擔,1981年縣外貿站擴建爲縣外貿局。1983年茶價有上調13%,每市斤青毛茶價爲1。29元,當年收購茶葉3101擔,比1979年增2。3倍,占當年茶葉總産量的81。8%。1985年國家適當開放茶葉購銷政策,只對“邊銷”茶實行計劃調撥,對出口紅茶實行合同收購;對內銷茶、計劃外邊銷茶及出口茶則實行議購議銷,隨行就市。同時將茶價又上調13%,每市斤青毛茶價爲1。41元,當年收購茶葉2555擔,占總産量的52。7%。1987年茶價又上調4%,每市斤青毛茶爲1。5元。1988年茶價再上調4。6%,每市斤青毛茶爲1。57元,當年收購茶葉1808擔,比1985年減1。4倍,僅占當年茶葉總産量的19%。
(2)銷售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元寶茶便開始打入國際市場,茶道由易武經緬甸、泰國至香港,遠銷美、法、香港、南洋等地,年銷元寶茶約六、七千馱(一馱約一擔)。光緒二十二年(1986),易武至香港茶道受阻,茶葉銷量大減。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茶商和地方紳士出資,民衆出力,修通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茶馬驿道,全程235公裏,寬1。13米,路面全用青石板鋪成,從此元寶茶內銷思茅、普洱 、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销往西藏自治區,年销量300担以上。民国10年(1921)茶商新開通易武經老撾烏得至越南萊州茶道後,茶葉銷量迅速回升,年銷量6000余擔。1937年後,法國人禁止銷往越、老、緬3國,茶路被阻塞,元寶茶長期滯銷,茶莊商號漸漸倒閉。
建國後,直至1984年,國家對茶葉購銷實行“全額收購,統一調撥”政策,1958年前縣境不通公路,本縣所産茶葉除少量在本地銷售外,全部運銷佛海(今勐海)茶廠。1959年小勐養至勐臘公路通車後,本縣茶葉便直接運銷下關和昆明。經下關茶廠加工的茶葉,销往西藏自治区。经昆明茶廠加工的茶葉,主要销往国外。1980年后,本县茶葉運銷下關、昆明外,一部分還運銷勐海茶廠。1983年總銷茶葉3466。3擔,其中縣內銷售210擔。1985年以後,國家適當放開茶葉購銷政策,實行指令性計劃,合同訂購和議購議銷並行的政策,對邊銷茶(指7級至等外茶)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外銷茶(紅碎茶)采取合同定購,其他茶放開。1986年以後,本縣茶葉購銷形成以外貿局爲主營單位,多渠道經營的格局,邊銷茶由外贸局经营,紅碎茶由生産廠家直接以合同訂購的形式調省茶葉公司,其他散茶,外貿局經營一部分,供銷社經營一部分,也有個體戶經營的。外貿部門經營的茶葉繼續調勐海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