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産量2000擔,比1959年面積增513畝,産量減182擔。1971年縣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縣革委)根據中央提出的“以糧爲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加強多種經營辦公室力量,負責抓茶葉等經濟作物生産。1973年在麻木村公社舊龍寨召開有各公社、大隊、生産隊及有關部門或單位代表參加的茶葉生産現場會。爲切實解決山區茶糧矛盾,充分調動茶農種茶的積極性,1972--1980年,縣革委3次調減山區的公糧任務,由280萬斤調減爲126。9萬斤,茶區的公糧任務全部減免,此間新建了一批茶區,茶葉生産較前有所發展。1978年末,茶葉面積達到11890畝,産量2532擔,比1969年分別增長30。5%和26。6%,畝産28斤。1980年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調整了農村産業結構,“糧食爲主,多業開花”,縣委,縣政府在抓緊糧食生産的同時,把茶葉生産作爲山區脫貧致富的骨幹産業來抓。1977年成立外貿站,1981年升格爲縣外貿局,統一負責全縣的茶葉生産和購銷,並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進一步放寬茶葉生産政策,明確規定:集體、個人一起上;誰種誰有誰受益,可以繼承,50年不變。同時把茶葉種植列入計劃,給予資金扶持。1981--1988年,采用有償無息形式,先後投放茶葉種植扶持資金總額151。9萬元。1982--1988年縣外貿局還先後從保山、臨滄、思茅等地調供茶籽49。67萬公斤。同時主辦了22次茶葉技術短期培訓班,培訓1900人次。隨著茶葉生産政策、措施、資金的落實和糧食生産的發展,種茶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茶葉面積、産量不斷擴大,至1988年末,全縣已有12個鄉鎮以及部分機關、國營農場單位種植茶葉,茶葉總面積猛增至25567畝,比1978年增2。2倍,其中投産面積15739畝,占總面積的61。6%;總産量9457擔,相當于1978年的3。7倍,畝産51斤,比1978年增1。8倍。
4、加工(1)元寶茶。原稱砣茶,團茶,餅子茶,後因特定規格而稱“七子圓”。“圓”即一個圓形茶餅。每“圓”七兩,七“圓”爲一“筒”。元寶茶自古就以外形美觀,湯色嫩綠,味道香美,久留味醇等特點而馳名。清雍正二年(1724)後,隨著石屏等地少數民族漢族陸續遷入本地作茶而開始出現茶莊商號,加工,經銷元寶茶。曼灑、倚邦和易武茶山是元寶茶原産地,民國初年公有茶號38家,年加工元寶茶6900擔。其中易武21家4420擔,曼灑9家1700擔,倚邦8家780擔。
茶莊,即加工元寶茶之作坊,一作坊有10余個工人,全憑手工操作。制作工藝:(1)分等:先將散茶按“尖子”、“蓋頭”、“二梭”、“老茶”分等,後從“蓋頭”中提取上好者作“梭邊”茶。(2)拼配:按茶的等級比例拼配“七子圓”。即尖子茶八錢,梭邊茶二兩,蓋頭茶和二梭茶四兩二錢。(3)裝筒:按茶料順序要求將茶葉裝入茶筒,中心層裝二梭茶和蓋頭茶,第二層裝梭邊茶,第三層裝尖子茶即蓋面茶。(4)蒸茶:蒸茶和裝茶同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