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濟研究所《雲南經濟·滇茶概述》說:“鎮越縣即六大茶山的易武山,茶質優良,遠較佛海(勐海)爲勝,年産茶約4000擔……”清乾隆(1736年)以前已有少數民族漢族在易武制團茶(砣茶)。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漢人紛紛遷居易武大種茶樹。同治年間(1862~1874)茶葉産量大增,到光緒初年(1877),僅易武就制茶5000多老擔。民國初年,易武除種些玉米外,民衆以采茶揉茶爲生。茶葉盛産時,一般每戶産茶十來擔,多的有15、16擔。易武鄉的黑水梁子現存一大茶樹,根圍208厘米,直徑66。2厘米,高11米。另落水洞有一大茶樹根圍124厘米,直徑48厘米,高11。72米。
3、曼磚茶山曼磚(今曼莊)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曼莊,曼林村公所轄區。曼磚茶山的形成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以前,由石屏漢人或早居曼莊的其他民族栽植。當時茶葉産量在1000擔以上。據曼莊關帝廟(已倒塌)碑文載:“曼莊爲六大茶山之一。”
4、倚邦茶山倚邦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3個村公所轄區。倚邦街曾系象明縣府所在地。倚邦少數民族漢族多系甯洱、石屏一帶遷來,清雍正年間(1723~1735)建石屏會館。早在石屏人未來之前就有四川人和楚雄人在倚邦落戶營茶,曾建蓋過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曆史上以園茶暢銷省內外,後又擴銷到越南、香港,年産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爲“貢茶”,曼松曾“年解貢茶20擔”。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民國24年(1935)後,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三國,茶葉滯銷,茶園荒蕪。
五、革登茶山革登茶山包括今象明鄉的安樂和新發兩個村公所轄區。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園邊。
二、茶葉生産1、品種資源勐臘茶,又統稱易武大葉茶。早在公元8世紀以前,易武一帶就有野生茶林,即大葉茶。現在易武鄉的黑水梁子和落水洞還發現兩棵老茶樹,按茶樹莖粗推測,樹齡至少在55代以上。
易武大葉茶具體又可分爲:大葉茶,大葉白毛茶,大葉白毫茶、椰葉茶、椰葉白毛茶5个品种。省内外一些专家认为,易武大葉茶屬良種之一,內含物豐富,國內外能夠仿制普洱 茶的外形,但不能制出普洱 茶內在品質。
(1)品種特征種籽性狀:圓形或扁圓形,暗棕褐色;植株性狀:植株喬木型,主幹明顯,樹姿半開,生長勢強,分枝較密;葉片形態:葉長橢圓型,著生水平狀,葉色濃綠,葉較厚,葉質柔軟,葉面隆起,葉身平展,葉綠微波,葉尖逐尖,鋸齒深而密;花:花乳白色,花瓣6~7瓣,花冠直徑3。2~3。6厘米,柱頭三裂。
(2)品種特性采摘期:每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芽葉性狀;芽肥大,粗壯,絨毛多,發芽整齊,新梢持嫩性強,易采摘;適應性:適宜在滇南、滇西、滇東南的山區丘陵及廣西、廣東、福建、四川、貴州南部地區種植,或相似原産地氣候類型的地方種植;適制性:制紅茶外形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滋味濃強,鮮爽,宜制普洱 茶及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