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品。其具有“陳香味獨具,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厚回甜,茶性溫和,耐貯藏,越陳越香,品《勐海縣志》關于《勐臘縣志》關于普洱 茶的史料(一)村公所轄區。曆史上的革登原在阿卡村公所菜園邊,後全寨搬遷。革登爲古産茶較聞名的地方,茶葉年産量均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種型。清嘉慶年間:
一、古茶山勐臘,傣語爲産茶之地。勐臘植茶曆史悠久,是大葉種茶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紀唐朝人樊綽在《蠻書》中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銀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設的“開南銀生節度”區域,“銀生城界諸山”指景東,景谷,普洱 及其以南的西雙版納諸茶山在內的廣大茶山。明萬曆末年(約1620年),謝肇淛在《滇略》一書中第一次提到“普洱 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洱 是當時茶葉的集散市場,“銀生城界諸山”均系普洱 府轄地,故名“普洱 茶”。清朝中葉,普洱 茶遠銷國內外譽滿天下。“普洱 茶”的確切種植産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確記載:“普洱 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裏。”清阮福《普洱 茶考》也有相同的記載。《普洱 府志》卷十九《食貨志六物産篇茶》又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六茶山除攸樂今景洪縣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臘縣象明、易武一帶。1957年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蔣铨在《六大茶山訪問記》中所寫“六茶山”—曼灑,易武,曼磚,倚幫,革登和攸樂,定位更加確切。史料文獻中,因茶葉興衰演變,地名記述有異,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 茶”的生産地是無疑的。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恢複和發展茶葉生産,且大力扶持集體和個人在壩區和半山區開辟了新茶園,古茶山換了新面貌。
1、曼灑茶山曼灑茶山位于中老邊界中國一側,包括今曼臘鄉的曼灑,曼臘,曼乃村公所和易武鄉的麻黑村公所。曼灑村公所是古曼灑茶山的中心地帶。南起茶王樹寨,西至曼灑村,北到曼乃寨,東迄黑水梁子都是茶山。原屬該村的彎弓大寨,白茶園,曼邊新寨,丫口寨,水溝頭,黃蘿蔔地,茶王樹寨等均植産茶葉,以彎弓大寨産茶最多,僅一季即可采茶400多老擔(一老擔爲今99。75公斤)。茶王樹寨有一茶王樹,民國七年(1918)前,一次可采茶一擔一只(一擔爲150老斤,一只爲75斤)。民國十五年(1926)茶王樹主幹枯死,據測量老樹樁直徑爲120厘米,根圍377厘米。後從老樹樁根部發出3叉新枝。直徑分別爲36、43、26厘米。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平均莖粗不低于勐海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由此測算,這片茶林的樹齡應在55代以上。
2、易武茶山易武茶山包括今易武鄉政府所在地的易武、易田、曼洛村公所轄區。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勐芝)、架布,嶍崆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國民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