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曆史源流和工藝
乾隆年間趙學敏所撰《本草綱目拾遺》(公元1765年)一書亦載:雲南志·普洱 山在車裏軍民宣慰司北。其上産茶,性溫味香,名普洱 茶。
至此可知,“普洱 茶”得名之初是以地得名,其名隨地名更替,當時的普洱 茶應是指車裏軍民宣慰使司(駐今景洪縣景洪,轄地較今西雙版納略闊)轄地普洱 (今普洱 縣)所産之茶。且由車裏軍民宣慰使司派遣一頭目加以管理,遠銷西蕃等地,制法參考了中原傳入的較先進的蒸青團茶制法,已有所改進,但技術有待提高。
明太祖朱元璋曆行“茶馬政策”,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诏“廢團茶,興葉茶”,促進了炒青綠茶的發展。但雲南地處邊垂,未經中原統治,並未受其影響。
至明末清初,西南各省屢遭兵燹戰亂,清人揮兵南下平定三藩之亂後,重建統治秩序,恢複和發展原有的農業生産,又一次帶來中原先進的制(炒)茶技術。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後,雲南各地先後收歸清政府統治,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政府指派的雲南總督鄂爾泰在雲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設置普洱 府治于甯洱,列普洱 茶为貢茶,獻于皇室,使普洱 茶进入了一个历史上的輝煌时期。
清人倪蛻于《滇雲曆年志》(卷二)(公元1737年)記載:“雍正七年己酉,總督鄂爾泰奏設總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産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發,各販於普洱 ,上納稅課轉行,由來久矣。至是以商民盤剝生事,議設總茶店,以籠其利權。于是通判朱繡上議,將新舊商民悉行驅逐,逗遛複入者俱枷責押回。其茶令茶戶盡數運至總店,領給價值,私相買賣者罪之。稽查嚴密,民甚難堪。又商販先價後茶,通融得濟,官民交易,緩急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數十裏至千余裏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人役使費繁多,輕戥重秤,又所難免,然則百斤之價,得半而止矣。若夫遠戶,經月往來,小貨零星無幾,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歸?小民生生之計,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貢茶,武官挾之以生息,則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在雍正七年,雲南總督鄂爾泰奏請朝庭,于思茅廳選址設立官辦的茶葉總店,指派朱繡任通判之職,親自掌管總茶店,對普洱 茶實行專賣制,六大茶山所産之茶,茶農采制後需全數運交位于思茅的總茶店,待选办貢茶入貢后方分由民间贩卖。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的官方文告《禁壓買官茶告渝》中有“每年应办貢茶,系動公件銀兩,發交思茅通判承領辦送”的文字,可知當時的普洱 茶,雖産于六大茶山,但是集中于思茅集散,貢茶采辦亦在思茅。
清朝以來,普洱 茶進入一個曆史的極盛期,清·阮福《普洱 茶記》(公元1825年)謂之:“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師尤重之。”安徽茶葉網ahcyw.net
這一時期,也是普洱 茶花色品種與制作工藝高速發展的時期,清·張泓《滇南新語》(公元1755年)載:“滇茶有數種:生性者曰木邦,曰普洱 。木邦葉粗味澀,亦作團,冒普茗名,以愚外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虐。普茶珍品,則有毛尖、芽茶、女兒之號。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團,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綠可愛;芽茶較毛尖稍壯,采治成團,以二兩四兩爲率,滇人重之;女兒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貢,其余粗普叶,皆散卖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备馈遗。而岁貢中亦有女儿茶膏。並進蕊珠茶,茶爲祿豐山産,形如甘露子差小,非葉,特茶樹之萌茁耳,可卻熱疾。”
張泓記述的雲南茶,不僅有産于六大茶山的普洱 茶,還有鄰近地區産的木邦茶,木邦茶粗老滋味澀,也做成團茶形式,不法商人用來冒充普洱 茶,欺騙外來客商。
而真正的普洱 茶分爲嫩度極高的毛尖散茶;嫩芽制的二兩、四兩重的團形芽茶;還有跟芽茶相同嫩度的谷雨後采制的一斤至十斤一團的女兒茶。這三種普洱 茶制品,加上産于祿豐山采剛蔭發的芽尖制成珠形幼嫩綠茶的蕊珠茶,都是用来进献朝庭的貢茶。而其它較粗老一些的茶葉,則分散于市面銷售。
這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形式奇特的茶制品,是用最粗的茶葉熬煮成膏,做成餅的樣子,這種茶膏,清《本草綱目拾遺》載“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其卷六《木部》又載“普洱 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姜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但也有用較嫩的女兒茶熬制的茶膏,是貢茶花色的一種,進于宮庭。
到19世紀,阮福《普洱 茶记》又多了几种新的制品形式:“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貢,貢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尤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爲婦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將揉時預擇其內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結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極厚難得。”
金玉天,就是後世所稱黃片,較粗老揉不成條;疙瘩茶,即後世所稱茶頭,是茶葉中茶膠豐富,解茶時粘成一團打不散的,味道濃厚,極難得。
另外還有一種改造茶,就是把毛茶老嫩分開,把粗老茶團在裏面包心,細嫩茶撒在外面蓋面,然後蒸軟後壓制成形,這種制法改變了曆史以來毛茶分季節、檔次分別加工的單一形式,將不同季節、不同等級的茶葉混合加工,使低檔茶的經濟價值得以提升,同時也形成了後世拼配茶的雛形,這種方式一種被沿用至今,成爲加工大宗貨品的通用方式。
进入20世纪,随封建皇朝统治的灭亡,貢茶已不複存在,普洱 茶也從昔日的王公貴族堂上客回到平常百姓家,成爲供應市場的大宗貨品,這一時期,普洱 茶經過多年的傳承發展,加工方法日臻完善,柴萼在《梵天廬叢錄》(公元1925年)中記敘:“普洱 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團裹的大宗茶”。
1939年,李拂一所著《佛海茶業概況》,文中詳細記敘當時佛海地區制茶的情況:佛海茶葉制法,計分初制、再制兩次手續。土民及茶農將茶葉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複搓揉成茶,曬幹或晾幹即得,是爲初制茶。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品質裝入竹籃。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範以大竹蘀(俗稱飯筍葉)。一人立籃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築茶”,然後分口堆存,任其發酵,任其蒸發自行幹燥。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 茶葉,其結果反變爲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此項初制之茶葉,通稱爲“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別品質,現加工成“圓茶”、“磚茶”或“緊茶”,另行包裝一過,然後輸送出口,是爲“再制茶”。
同文記載的另一種“緊茶”,依外形不同,後世稱爲人頭茶或牛心茶,屬“散茶”的再加工茶,制法繁複,令印度難以假冒:緊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蓋”。黑條者再包于二蓋之外曰“高品”。……“高品”須先一日濕以相當之水分曰“潮茶”。經過一夜于是再行發酵。成團之後,因水分尚多,又發酵一次,是爲第三次之發酵。數日之後,表裏皆發生一種黃黴。藏入自言黃黴之茶最佳。……印度茶業總會,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獲藏人之歡迎。這或者即是“緊茶”之所以爲“緊茶”之唯一秘訣也。
李拂一記敘的佛海(今勐海)地區這種茶叶加工方法,已不同于清代细嫩貢茶的加工,茶葉在完成初制後,有多次刻意人工發酵的行爲,散茶葉底爲“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与貢茶中同爲散茶的毛尖的“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綠可愛”截然不同,品質亦與普通曬青茶差異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