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駿眉其实算不上传统意义的正山小種紅茶|紅茶新闻
2015-06-10 来源:闽北日报
“平地长好花,高山出好茶”,桐木關正山小種 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武夷山市區進山,過星村,一路往北,到桐木關有70多公裏。皮坑是從武夷山風景區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必經關卡,不對遊客開放,也是正山小種 原産地範疇的最南端。根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的《原産地保護標記管理規定》,正山小種 的原産地範圍東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關,占地50平方公裏。
这个区域山高谷深,海拔在1200米至1500米,年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85%,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仅为0.026%,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雾日多达100天以上,气温低,日照短,霜期长,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构成了这里的小叶种茶獨特的生長環境。
正山小種 ,是對這個地區的小種茶的一種特指。根據《中國茶經》的記載,“正山”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區所産”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産的茶均稱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所産的茶稱外山。
桐木关地区制作小种紅茶的曆史悠久,正山小種 也成爲這種有獨特煙熏味的紅茶的代名詞,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的1567至1610年,被認爲是世界紅茶的始祖。
在桐木村,你会发现一幢幢木质结构、阁楼造型、错落有致的连排房屋,或伫立在村落之中,或隐映于茶山之間,這便是“青樓”,據說是因剛摘下“小種”最初形態的青茶,被保存在這裏,而被當地人俗稱爲“青樓”。
在桐木村的江墩自然村,茶农们仍采用古老的 “青楼”制作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種 紅茶。
“我们村38户人,基本家家户户都做茶,村裏一共有三座青樓。我們駿德現在用的青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6日,武夷山市(桐木)駿德茶廠生産總監梁添夢介紹說,桐木在做茶季節時雨水較多,晴天較少,所以一般都在“青樓”內加溫萎凋。”
梁家的青楼是一幢四层结构的土木结构楼,底层用大石头磊砌成了柴灶,堆满了松木柴,二层是烘干房,利用热气上走的原理,将发酵好的茶葉在這裏烘幹。在二層的地面上有條磚鋪成了一道U形的煙道,條磚之間留有縫隙,這樣底層燒火時,熱氣和火苗即可從此縫隙進入二層的隔熱層,既便于迅速升溫,也便于控制整個青樓的溫度。不過在熏焙時,也會利用二層的吊架。將複揉後的茶坯抖散攤在竹篩上,放進“青樓”的二層的吊架上,在竈膛燒松柴明火,讓熱氣導入“青樓”底層,茶坯在干燥的过程中不断吸附松香,使小种紅茶帶有獨特的松脂香味。烘幹的茶葉經篩分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后,再置于焙笼上,再用松柴烘焙,以增进小种紅茶特殊的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