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紅茶发展简史|紅茶文化
我省紅茶産制始于清同治年間,起初主要産區在溫州,簡稱“溫紅”,諸暨、蕭山等地亦有少量生産。新中國成立之後,我省紅茶生産經曆了發展、萎縮、恢複發展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978年)是我省紅茶産銷的發展階段,主要靠出口拉動,紅茶生産快速發展,紅茶産量快速增長。紅茶品種爲工夫紅茶和紅碎茶兩類。建國之初,因港口被封鎖,珠茶出口受阻,我省開始大規模改制紅茶,全省紅茶産制得到很大發展,制茶工藝和設備都有改進和提高,主要産品爲工夫紅茶,按“甯紅工夫”進行加工,1955年定名爲“越紅工夫”。
当时,主要销往前苏联和东欧,后来扩大到西方国家,由于国外茶葉市場不穩定,我省茶葉生産每年都在調整,紅茶需求大的時候生産紅茶,綠茶需求大的時候生産綠茶,特別是綠茶滯銷時紅茶生産很熱。
1950年,全省收购红毛茶1150噸,1951年增至4000多噸,1952年至1953年平陽和紹興地區大部分陸續恢複綠茶生産,1955年紅茶內外銷暢銷,紹興、諸暨又改爲生産紅茶。1957年,分級紅茶(後稱紅碎茶)開始加工,當年紅毛茶收購量達3006噸。上世紀70年代開始,紅茶收購量大幅上升,1972年收購5500噸,1978年收購量高達10500噸。
第二階段(1979-2006年)因遭遇國際紅茶市場疲軟,銷路不暢,我省紅茶經曆了萎縮階段。1979年,經省政府批准,將桐廬、浦江、諸暨三縣紅茶産區轉産烘青,紹興縣部分地區轉産平炒青。由于國際紅茶市場經常波動,加上省內紅茶多系小葉種鮮葉所制,紅碎茶品质不高,出口量逐渐减少,1990年下降至1703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綠茶名優茶暢銷于市,紅茶逐漸銷聲匿迹。
第三階段(2007-2012年)是我省紅茶産銷的恢複發展階段。在“金駿眉”帶動下,國內紅茶消費興起,紅茶生産重新煥發活力,紅茶産量逐年增加。我省不少茶葉産區開始嘗試推出高檔紅茶,如杭州市恢複“九曲紅梅”,慶元百山公司加工“百山紅”,龍泉推出“龍泉紅”、“金觀音紅”,紹興市開發“會稽紅”,紹興縣恢複“越紅”等,全省所有産茶縣市基本上都有企業在生産紅茶。
今年的红茶評比,全省有130余家企業送樣參評,從一個側面說明我省目前紅茶生産積極性高漲,正處快速發展期。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和不足。個別紅茶産品賣價畸高,炒作迹象明顯;大部分高檔紅茶的口感和時下流行的“金駿眉”紅茶相似,加工技術以模仿爲主;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缺乏自主品牌,競爭力不強;生産面廣、點多,多數企業在試制産品,未形成規模商品等等。
从全国来看,传统红茶大省如雲南、福建、湖北、湖南等積極恢複、鞏固紅茶産業,新興紅茶産區加快創制步伐,産量增幅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