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紅茶历史与发展|紅茶文化
政和种茶有千年曆史,因“白毫銀針”而榮膺縣名。白茶、紅茶、綠茶是政和的三大茶類,其中,政和工夫紅茶因其獨特品質而被譽爲閩紅三大工夫之一。
源于深山 取政和大白之精华
政和縣原名爲關隸,位于福建省北部,與浙江接壤,五代十國時期爲閩國邊陲兵防重鎮。政和縣城內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園土層深厚,擁有適宜茶葉生長的微酸性紅黃壤。
而錦屏村(明清時名“遂應場村”),離政和縣城關40公裏,産小葉茶,茶青品質居政和縣同類茶之冠。村內茶園山場海拔爲700-800米,氣候清寒,水色碧藍,其豐富的礦藏資源給茶樹生長提供了一些微量的礦物質元素,最宜茶樹生長。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錦屏茶商葉之翔就用政和大白茶樹新葉制成了香高、鮮甜、醇厚,茶韻十足的工夫紅茶,稱爲“政和工夫”。
然而,就在這座隨處可見茶園的小城內,誕生了産好茶的福建政和瑞茗茶業有限公司。據悉,該公司生産的“DAOXIANG稻香”牌白茶被省人民政府評爲福建省名牌産品;“政和工夫”紅茶、“白毫銀針”白茶被福建省名優茶評審委員會評爲“省名茶”。值得一提的是,瑞茗茶業出産的“政和工夫四星紅杏茗梅”日前已入選成爲“東南快報十周年精品紀念茶”之一。
几经周折 政和工夫再掀风潮
政和工夫的問世,讓世人體驗到了政和紅茶的獨特魅力。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將呈現出特有的生命周期,興衰交替總是貫穿其中。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和茶廠和鄉鎮茶廠均生産政和工夫,並以出口蘇聯爲主。但到了1970年至2002年期間,受“紅改綠”、“綠改花”的曆史政策影響,政和工夫曾沈寂一時。
然而,轉折出現在2003年。那年,茗香軒茶廠的劉際浩申請注冊政和工夫後,政和工夫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6年,錦屏仙岩茶業創政和茶葉小包裝之先河。此後,政和各茶企紛紛推出政和工夫系列産品。如,瑞茗茶業生産的“盛世金毫”、“奇茗金針”;茂旺茶業生産的“醉紅岩”、“紅頂山人”;隆合茶業生産的“東方正紅”、“滿江紅”;七珍茶業生産的“丹鼎”;錦屏仙岩茶業生産的“黃金龍”;神農茶業生産的“紅土神農”等。
現如今,政和工夫已不滿足于“屈居”縣城,轉而大舉進駐省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政和工夫已在福州開出7家專賣店。當然,隨之而來的是,政和工夫的售價也連連攀升。其中,高端産品每斤售價動辄上千元。
放眼未来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早些年,當茶葉等農産品還未被要求農藥殘留檢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