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紅茶文化
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號———“坦洋工夫 ”,以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與貴州茅台酒同奪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跻身國際名茶之列。但後來,它卻盛極而衰,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驚歎和難解的遺憾。
一個世紀後,在政府的扶持下,“坦洋工夫 ”重新綻放生機,借助海西建設和即將開幕的第三屆海峽兩岸茶博會東風,複興的浪潮,已經挾著雷霆之勢席卷而來。
這期間,起起落落的世紀故事,一個又一個的曆史傳奇,現在就讓我們泡一壺濃濃的“坦洋工夫 ”,在清鮮甘甜的茶香中,聽福安茶人們講述“坦洋工夫 ”的前世今生。
享誉百年 曾经的英国王室特供茶
福安是我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全國第二大茶葉主産市(縣)、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産區和紅茶原産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 ”的輝煌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驕傲和光榮,也是夢想的起源。
1851年,“坦洋工夫 ”在坦洋村試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倍受西方市場的青睐。此後,大批商賈慕名而來,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繼崛起,一時聲名遠播,馳名中外。18世紀,紅茶在英國流行,“坦洋工夫 ”以其高貴品質征服英倫三島,成爲英國皇室的專用茶葉。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國酒貴州茅台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成爲當時歐洲的流行飲品,跻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暢銷20幾個國家。
最輝煌的時候,“坦洋工夫 ”每年制幹茶兩萬多箱,茶葉收購的範圍方圓幾百公裏。當時,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只要直書“中國坦洋”,便可准確無誤地抵達收信人手中,其名聲甚至蓋過“中國福建”。
但是,從民國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 ”卻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陷入沈寂。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積極扶持茶區生産,“坦洋工夫 ”産量一度創出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長。70年代,綠茶開始受到大衆的熱情追捧,坦洋茶區由“紅”改“綠”,僅在坦洋和鄰近的幾個村保留生産少量工夫紅茶出口,年産僅100噸。
這一改便是30多年。
转机2004 一份提案敲开复兴之门
進入新世紀,國內茶葉市場迅速升溫,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 ”卻依然沈寂。不過,在2004年,命運終于出現轉機。
這一年,福建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魏文生,受命前往福安參加茶農的扶貧工作。按當時的計劃,扶貧的主要項目就是幫助茶農實現“紅改綠”,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