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的手工制作工艺|綠茶加工工艺
信陽毛尖 的手工炒制是信陽茶農傳統和主要的制茶方法,自古而傳,至今仍在使用。
信陽毛尖 手工炒制的工藝流程是:鮮葉攤放→生鍋→熟鍋→初烘→攤涼→複烘→揀剔。
生锅:
主要是起杀青和初揉的作用。锅温掌握在160℃~200℃。特级、一级毛尖生锅温度要求偏低,随着鲜叶嫩度降低,锅温要逐渐升高。每锅投叶量约0.5千克。
其操作方法是:用直径84厘米的铁锅(俗称牛四锅),以35°的倾斜度装置在33厘米高的锅台上。炒茶前先把鍋面磨光擦淨,炒茶期間始終保持鍋面光滑潔淨。當鍋溫達到要求時,鮮葉下鍋,用竹茅紮成的茶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葉子在鍋內發出輕微的噼啪聲,變軟“下綿”後,改用轉揉動作,起揉撚作用。即用茶把梢端將茶葉收攏,作圓形轉動,每轉20圈~30圈,將茶葉抖散1次,重複二三次,待葉子初步成條,約五成幹時,趕到熟鍋內整形。
在生锅中,鲜叶嫩度不同,揉捻掌握的力度也不同。特级、一级茶用力宜輕些,葉子偏老,用力宜重些。雨水葉要適當提高鍋溫和減少投葉量,並適當多抖散氣。
熟锅:
熟锅与生锅并连在一起,锅径与生锅相同,基本动作有转揉、赶条、甩条和理条。熟锅的作用是进一步蒸发水分,发挥香气,做条整形,使茶葉外形達到細、圓、緊、直。
熟锅温度,特级、一级80℃~100℃;二级、三级及三级以下90℃~120℃。操作方法:茶葉從生鍋中趕到熟鍋後,開始仍以轉揉爲主,用茶把子作弧形轉動,輕揉茶葉,當茶葉緊細時,便行趕條。用把子梢端的彈力帶動茶葉,迅速有力地上下來回趕動,使茶團充分散開,然後用腕力輕微扇動幾下,待茶條緊細度初步固定,不粘手時改用理條。
理条的基本动作是抓条和甩条,作用是促进茶條緊直。抓條時,手心向下,拇指與另外四指張成“八”字形,使茶叶从小手指部位带入手中,沿锅带上,用大拇指捏起,离锅心15厘米高处 ,即用腕力将茶葉由“虎口”處迅速敏捷的搖動甩出,使茶葉從鍋內上緣依次落入鍋心。手中的茶葉不要一次甩,宜保留2/3。如此循序進行,到茶條成形,有七八成幹時,即可出鍋。
理条时,茶葉要抓得勻,甩得開,擺得直。手勢開始應松、高、輕、慢,隨水分散失,並逐步緊、低、重、快。特級和一級茶手勢及動作宜松、輕,切勿與鍋面擦磨。
熟锅出锅的茶葉攤放在直徑85厘米長的竹扁凸心烘頭上約30分。每烘頭攤放五六熟鍋葉量時,即上炕竈烘焙。
烘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