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武夷岩茶工藝
三次翻茶後,再焙約半個小時,用手撚茶即成末,說明茶已足幹。這只是一般要求,在實際操作中,還要憑焙茶師的經驗靈活掌握,每次翻茶時焙窟的火堆,須進行一次“撥灰”,即用木制小焙刀,在火堆邊沿將灰撥勻,使火力均衡,並控制火溫。
茶葉在足幹的基礎上,再進行文火慢炖。炖火:即低溫慢烘,是武夷岩茶傳統制法的重要工藝。岩茶經過低溫久烘,促進了茶葉內含物的轉化,同時以火調香,以火調味,使香氣、滋味進一步提高,達到熟化香氣、增進湯色、提高耐泡程度的效果。炖火的高超技術,爲武夷岩茶所特有。
炖火的火溫,傳統的方法是用手背靠在焙籠外側,有一定的熱手感即爲適度,或用眼睛距焙籠內的茶葉5~6寸處利用火溫對視覺的沖擊來把握溫度。炖火的溫度以85℃左右爲宜。爲了避免香氣喪失,焙籠還須加蓋。對優良品種及名叢,在炖火時,還須墊上“小種紙”來保護茶條。
炖火过程费时较长,一般需七小时左右,低温久烘时间的长短,依据(a)茶葉內質要求不同而定;(b)市場消費者要求不同而定。同時還應根據茶葉的變化,及時進行翻焙處理。
武夷岩茶在焙至足火時,觀其茶葉表面,會呈現寶色、油潤,聞幹茶具有特有的“花果香”、“焦糖香”,爲理想之茶。這種焙法獨具特色。因此,清代梁章钜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十二、成品毛茶
补火后,将茶裝入茶箱內,放在幹燥的室內,待制茶結束,挑運下山,交茶莊處理(精制)。
詳解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
武夷岩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