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武夷岩茶工藝
一、采摘
武夷岩茶采摘次數,一年基本上采三次,春茶、夏茶、秋茶(俗稱“三春”)。鮮葉的采摘標准,以新梢芽葉伸育均臻完熟,形成駐芽後采一芽3~4葉,對夾葉亦采,俗稱開面采,一般掌握中開面采爲宜。采摘的要求,掌心向上,以食指勾住鮮葉,用拇指指頭之力,將茶葉輕輕摘斷。采摘的鮮葉力求保持新鮮,盡量避免折斷、破傷、散葉、熱變等不利于品質的現象發生。
二、萎凋—晒青
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礎,目的在于蒸發水分,軟化葉片,促進鮮葉內部發生理化變化。萎凋中變化顯著的是水分的喪失。萎凋處理得當與否關系到成茶品質的優劣。
茶青進廠後,即倒入青弧內,用手抖開(避免內部發熱紅變),將茶青勻攤于水篩中(俗稱“開青”),每篩鮮葉約0.5公斤,攤好後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俗稱“曬青架”)。根據日光強度、風速、濕度等因素,以及鮮葉老嫩和各品種對萎凋程度的不同要求靈活掌握,此法稱爲“曬青”。
三、萎凋—晾青
初采茶青,因水分多,富有彈性,經日光曬後葉片漸呈萎凋狀,光澤漸退,將兩篩並爲一篩,搖動數下,再曬片刻,即移入室內晾青架上,稱“晾青”。待鮮葉冷卻,稍複原時,再移出複曬片刻,輕輕搖動後稍收攏,攤于篩中,移入晾青架上再次晾青。
晒青程度以叶片半呈柔软,两侧下垂,失去固有的光泽,由深绿变成暗绿色,水分蒸发掉15%左右为适度。晒青原则“宁轻勿过”,这样才能在晾青中有利于恢复青叶一部分弹性,才有利于做青的进行。鲜叶除了用日光外,遇阴雨天还可采用加温萎凋方法。
四、做青
武夷岩茶特殊品質的形成關鍵在于做青。做青是岩茶初制過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岩茶色、香、味、韻及“綠葉紅鑲邊”的優良特質。做青的過程十分講究,其費時長,要求高,操作細致,變化複雜。
从“散失水分”、“退青”到“走水”、恢复弹性,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摊青前薄后厚,摇青前轻后重,灵活掌握。总之,应通过摇动发热促进青叶变化,又要通过静放散热抑制青叶变化。
尤其是,做青还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和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具体做法:更多相關:武夷岩茶工藝 岩茶的制作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