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丹霞:中國岩茶的“科學派”|武夷岩茶
固化與保留,而不能純粹依賴那些自然與人之間那不可測的神秘力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他已經找到了科學原理與方法論。
2009年,劉宗超在“東方丹霞”的耕耘之路上遇到了能理解契合這種科學精神的藝術造詣頗深的企業家王進,他們因爲岩茶而將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成爲極具特色的茶葉科學與藝術行爲相結合的團隊,“我們不僅是種茶、賣茶的,而是要遵守科學規律,堅守用良心去做茶。做一款好茶,要有投入,沒有投入只能編故事,這是不對的。我們一起正在爲武夷岩茶尋找一種新的可能。”武夷山東方丹霞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進說。
爲了進一步推廣武夷岩茶,他們給這家企業一種特殊的茶葉使命——“中國岩茶技術提供商”。
被扭曲的傳統
武夷山岩茶曆史悠久,從最早的商周時期開始,它已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早在商周時期,到了宋代,武夷山已稱雄茶壇,成爲貢茶。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更成爲遠銷西歐、北美與南洋各個國家的“硬通貨”,到了19世紀20年代初期,武夷茶已經被引種到世界各地。
這一切與其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
茶園的山場,決定了一款好茶的誕生環境,這是一個複雜的未知數。它包括了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環境,周邊植物,茶園朝向和護理;以及管理山場的人,包括采摘,制茶者的精心。
山場重要性,一直被擡舉到至高的地位。可至今爲止,沒有幾個人真正能搞清楚,究竟那些精微的口感,到底得益于哪些因素,它裏面到底包含著多麽複雜的世界?這預留了一個巨大的解釋空間,它們形成了種種迷霧。
武夷山中心地帶的“三坑兩澗”是武夷岩茶正岩産區,盤臥著高低起伏的巨龍形深長峽谷。谷底兩側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並列,有如九條巨龍欲騰,又難覓首尾,因而得名“九龍窠”峽谷。其摩崖石刻紅色印記“大紅袍”所標記的“六棵樹”被旅遊者膜拜。
無論如何,這些都演化成了武夷山茶的神話與傳奇素材,並且由此形成各種勢力與江湖。
早期,劉宗超博士剛到武夷山時,岩茶傳統種植方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武夷岩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名錄,至此終結了一千多年來一直沿用的客土種植法。
況且,當時生長在“九龍窠”絕壁上那6棵大紅袍茶樹年份已高,武夷山市政府將其封樹,不再采摘,以利其“頤養天年”。
傳統方式被叫停,新的種植方式卻未跟上。武夷山先後于1982年、1987年、1999年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人與生物圈、《世界遺産名錄》。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大紅袍品質急劇退化,口感苦澀,以致一些茶農不得不以高火功烘焙的焦糊味來遮掩茶葉品質的下降。然而,這卻成爲部分岩茶經銷商的“賣點”。
劉宗超對此深感不安,他認爲這無異于殺雞取卵,最終會使武夷岩茶逐漸沒落,而市場也正在證明。
如何重新延續大紅袍的香火,這成爲了武夷山一個重要的課題。由于搶救大紅袍也成了保護世界遺産的重要內容,所以,科研人員、當地政府和茶企也都加入到了搶救的隊伍。
見此情形,作爲“生態土壤之父”的劉宗超義不容辭,承擔了這一課題。他希望用科學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大展拳腳。
現代“客土法”
從2004年進入武夷山以來,劉宗超在武夷岩茶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數百次深入崇山峻嶺,對武夷山所在地區的土壤和生態進行反複研究和試驗。
劉宗超認爲,如果要解決大紅袍種植難題,一要采取無性系扡插以保持品種特性,二要從生長環境入手,用生態還原技術培育土壤,提高茶樹根際微生態適宜度,確保大紅袍茶樹的微量元素供給。
最終,他尋找到了科學的解決方法——他將此稱爲“現代客土法”,這是一種生態還原技術,主要是把人爲中斷的農業生態循環連接起來,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清潔淨化土壤、激活板結土壤中原生有益微生物群落並有效抑制有害病菌群發,減輕病蟲害,減少用藥量和用藥次數;要利用有益微生物營造營養均衡、濕度適宜的微生態環境,有利于在茶樹根際形成主導菌群,保持穩定的生物活性,提高茶樹、土壤、肥料及水、光、氣、熱等要素的系統生態功能;要全面有效地供給茶樹養份,包括有機質和大、中量元素氮、磷、鉀、鈣、硫、鎂、矽以及硼、錳、鋅、鐵、銅、钼等多種微量元素。
如何讓當地“傳統派”接受他的觀點,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它意味著要面對和顛覆那些已經扭曲和異化的傳統力量。
武夷山茶葉江湖中,派別林立,各個“大師”鎮守,曆史說、文化說、山場說……劉宗超將他們統稱爲“武夷山傳統派”。
在傳統派當中,沒幾個支持劉宗超所代表的“科學派”,都認爲根本搞不成,甚至在有時還會使一些“絆子”。
劉宗超不管這一套,他無論到哪個地方,都按科學精神來,中國科學院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13年,中國人民大學6年,這些學術履曆構成了他的全部科學生涯。事實也證明,這些年他一路過關斬將。
他是中國最早提出全球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工程概念的專家,被2003年的國情報告譽爲“全球生態文明第一人”,20多年立足土壤的生態曆練和成功的實踐也可以算是中國生態農學的奠基人。“我一直在搞生態,搞到今天,所以比較有發言權,一般人沒我嗓門高,我經常給各地的政府官員講課,到這種講台上多了,自然也就有了一定影響力。一些不同意我觀點的傳統派生氣歸生氣,一是罵不過我,也不敢罵我。”
刘宗超首先用現代“客土法”第一个破除的就是“山场”神话。这是一种与传统完全不同技术路线,作为一名生态学家,刘宗超博士更推崇用科学与实证精神去研发产品。他找到了立地条件与极其相似的地方。在离武夷山九龙窠南位于虎啸岩景区与一线天平行的一条山谷和天成禅院主殿遗址罗汉台。那里丹崖壁立,两峰相对,沟壑梯叠,气场光温宜茶。丹崖下的有天成禅院主殿台基遺址,是古僧用石牆圍砌後客土而成,圍內填土都是丹霞砂礫土,是優良的大紅袍生活環境。
他采用了独创的現代“客土法”对其土壤生态进行还原、茶種優選和科學種植,經過反複試驗,種植出了新一代純正原味的武夷山大紅袍。這款大紅袍一舉成名。在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獲得第四屆、第五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評委是中國科學院茶葉院士陳宗懋)和福建農林大學茶葉專家郭亞玲和福建茶業流通協會會長陳金水等茶葉專家。在2007年茶博會上拍出毎市斤人民幣15萬元的高價,被譽爲“紅袍王”。
2006年、2007年全國政協報又把劉宗超種植加工的武夷岩茶作爲禮品送給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代表,可以說,這是武夷岩茶第一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真正登上了“茶中貴族”的寶座。至此,武夷岩茶真正成爲茶界皇冠。
爲了驗證“現代客土法”普適性,劉宗超又在距離九龍窠20-35公裏外的梨園、興田等被稱爲外山茶産地,生態改良中了多個岩茶品種,在2005年武夷山茶葉協會在岩茶總廠組織的茶葉評比中,35個茶樣分別來自三坑兩澗的正岩區和星村曹墩等半岩區,武夷山八大茶佬和茶葉局的專家和武夷山的知名茶人近20位列隊魚貫而入逐杯品鑒,最後評出三個樣爲前三名好茶,當翻底揭曉時,結果震驚了所有的在場的專家和觀衆,這三名竟然全部是劉宗超利用“現代客土法”在種植外山茶。一時間,武夷山傳統的山場派亂了陣腳,這件事可能是傳統派抹不去的隱痛。
“雖然傳統派勢力強大,但在真正事實面前,也只能默認”,劉宗超說。
在制作上,東方丹霞大紅袍完全繼承了武夷岩茶的傳統加工技藝,其焙火適度,避免炭化苦澀,在經過反複數年的試驗和研制後,成功還原口感。
這款大紅袍推出以後,讓“傳統派”見識到了科學的力量,武夷山一些年輕茶農與茶商參與其中,成爲“科學派”的推動者。
“這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劉宗超博士說。
岩茶南遷
王進和劉宗超在2009年合作至今,一起奮鬥的經曆鑄就了雙劍合璧的文化和勁道,倆人都對武夷山當時所流傳的“不苦不澀不是茶”的諺語,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最後兩人形成共識,要一起複原、延續和創造武夷山岩茶的傳統,讓這個古老的茶葉獲得新的生命。王進認爲,這些年公司最大價值是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岩茶生産技術體系,它從茶苗的優選到種植、土壤改良,到收茶、制茶,乃至到後期儲存,都總結出了一套寶貴的經驗,這也爲岩茶複制到武夷山以外廣大丹霞地貌地區提供可能性。同時, 我們這麽多年在不遺余力的做市場推廣,向消費者傳遞一個信息,什麽樣的茶好喝,讓大家喝到純正原味的岩茶。並將東方丹霞的精神和境界弘揚開來,使東方丹霞成爲第一岩茶品牌。但傳統的力量依然強大。迄今爲止,武夷山本地茶人講究手工制茶,他們對“現代客土法”保持著謹慎,甚至有些抵制。
劉宗超認爲,岩茶無邊界,不能只是用場地、文化、曆史言說來掩蓋茶葉本身的問題,而是要用科學態度去做一款好茶。
“你做的茶都沒有人喜歡喝,口味大家都不喜歡,你怎麽能說是好茶呢?”劉宗超說。
“武夷岩茶無邊界”,這來自于劉宗超的科學實踐與科學判斷,他認爲,武夷山岩茶之所以好喝,就是因爲它們生長在丹霞地貌,而土壤中豐富的礦物質是岩茶岩骨花香和入口回甘的根本保證。只要氣候適宜,岩茶種植的“現代客土法”是可重複的科學技術,不是神話傳說和神秘的固步自封。
如果要將岩茶傳統發揚光大,第一步要“走出武夷山”。
劉宗超認爲,將東方丹霞的岩茶技術突破地域制約、在中國更廣大的適宜區域全面推廣、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岩茶産業。
目前,中國岩茶面臨三大困境:
一是武夷岩茶特有的區域局限性,武夷山地區適宜種植岩茶的區域不過十五萬畝,目前過量泛濫的大紅袍武夷岩茶大多是來自建瓯建陽邵武等地的冒牌岩茶;
二是武夷岩茶所謂的正岩半岩和外山之分,正是因爲茶園狹小,生長各異、品質不一、根本偏離了現代農業的標准化,茶企零碎,千家之多、良莠不齊,根本無法規模化、各行其是、茶價低若糞土和高過黃金並存,各種岩茶流派紛呈、以文化說地域說代替科學規範農業種植和農産品加工的規律,誤導了購買者,阻斷了本應該正常發展的産業化、標准化和品牌化之路;
三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武夷山區更是氣候變化無常、近十幾年來武夷山岩茶産區多次出現倒春寒,致使茶葉産量減産30%、甚至減産50%以上,武夷岩茶的可持續性種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爲了改變這一現狀,東方丹霞公司提出了岩茶南遷计划。
爲此,東方丹霞團隊尋遍了中國所有的丹霞地貌,福建泰甯大金湖、福建龍岩冠豸山,浙江省的江郎山,廣東梅州平遠五指峰、江西鷹潭的龜峰、龍虎山、麻姑山;還到了廣東河源龍川的霍山、東源望郎回山,廣東惠州惠東白盆珠的蓮花山,中國中部省份也有一些丹霞地貌,如湖南溆浦、懷化;湖北宜昌、安徽的齊雲山;貴州的赤水,四川樂山、簡陽;重慶的大足等等。
這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如果將這些豐富的丹霞地貌都利用起來,種植出最優質的岩茶,不僅能打破武夷山神話、改變中國茶葉的格局,還能爲中國拓展出數千萬畝的土地,將丹霞地貌的荒山野嶺變成高品位的美麗岩茶園。
2006年開始,劉宗超在距離武夷山160公裏的泰甯丹霞地貌上種植出“泰甯岩茶”。
受此鼓舞,2010年开始,东方丹霞启动了南遷计划,又将武夷岩茶引種到距離武夷山900公裏的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蓮花山南鹿,具體位置選在惠東縣的白盆珠水庫區域的丹霞地貌上,這裏丹霞丘陵連片密布,便于耕作,于2010年春夏選山開荒破山整地、引用微生物發酵改良土壤,曆時一年,于2011年已種植岩茶500畝,引種品類是武夷岩茶名枞鐵羅漢、北鬥、肉桂、水仙、奇蘭和黃觀音,于2013年7月份首次采制獲得成功,區域品牌爲白盆珠牌東方丹霞“惠州岩茶”。惠州岩茶的“鐵羅漢”,于2014年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廣東惠州作爲他們岩茶南遷的第一个样板,惠州岩茶的成功是岩茶從武夷山走向全國丹霞地貌十省市的起點,是從武夷岩茶到中國岩茶的轉折點。
這款岩茶尤其是適合廣東地區茶客們的口味,在深圳、廣州、惠州和潮汕地區很受歡迎,目前已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由于全國其它地區的丹霞地貌都未能開發,土質還沒有被破壞,所以只要通過科學方法,種植出來的岩茶有益的礦物質含量高,況味霸道。”劉宗超說。
南遷计划得到了广东省各级政府支持。2015年春季,东方丹霞已经整地开垅2000多亩,计划扩大了种植品种20万亩,届时,能带动种茶農戶2000多戶,新增就業人數20000人,預期可增加該地區的産值60億元,群衆工資性收入6億元。
這次成功,爲更多中國丹霞地貌區域提供了經驗,大面積的荒山將會“變荒爲寶”。這也意味著中國茶葉格局即將面臨一個新的轉折。
武夷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