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丹霞:中國岩茶的“科學派”|武夷岩茶
固化與保留,而不能純粹依賴那些自然與人之間那不可測的神秘力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他已經找到了科學原理與方法論。
2009年,劉宗超在“東方丹霞”的耕耘之路上遇到了能理解契合這種科學精神的藝術造詣頗深的企業家王進,他們因爲岩茶而將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成爲極具特色的茶葉科學與藝術行爲相結合的團隊,“我們不僅是種茶、賣茶的,而是要遵守科學規律,堅守用良心去做茶。做一款好茶,要有投入,沒有投入只能編故事,這是不對的。我們一起正在爲武夷岩茶尋找一種新的可能。”武夷山東方丹霞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進說。
爲了進一步推廣武夷岩茶,他們給這家企業一種特殊的茶葉使命——“中國岩茶技術提供商”。
被扭曲的傳統
武夷山岩茶曆史悠久,從最早的商周時期開始,它已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早在商周時期,到了宋代,武夷山已稱雄茶壇,成爲貢茶。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更成爲遠銷西歐、北美與南洋各個國家的“硬通貨”,到了19世紀20年代初期,武夷茶已經被引種到世界各地。
這一切與其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
茶園的山場,決定了一款好茶的誕生環境,這是一個複雜的未知數。它包括了土壤、氣候、溫度、濕度、環境,周邊植物,茶園朝向和護理;以及管理山場的人,包括采摘,制茶者的精心。
山場重要性,一直被擡舉到至高的地位。可至今爲止,沒有幾個人真正能搞清楚,究竟那些精微的口感,到底得益于哪些因素,它裏面到底包含著多麽複雜的世界?這預留了一個巨大的解釋空間,它們形成了種種迷霧。
武夷山中心地帶的“三坑兩澗”是武夷岩茶正岩産區,盤臥著高低起伏的巨龍形深長峽谷。谷底兩側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並列,有如九條巨龍欲騰,又難覓首尾,因而得名“九龍窠”峽谷。其摩崖石刻紅色印記“大紅袍”所標記的“六棵樹”被旅遊者膜拜。
無論如何,這些都演化成了武夷山茶的神話與傳奇素材,並且由此形成各種勢力與江湖。
早期,劉宗超博士剛到武夷山時,岩茶傳統種植方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武夷岩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名錄,至此終結了一千多年來一直沿用的客土種植法。
況且,當時生長在“九龍窠”絕壁上那6棵大紅袍茶樹年份已高,武夷山市政府將其封樹,不再采摘,以利其“頤養天年”。
傳統方式被叫停,新的種植方式卻未跟上。武夷山先後于1982年、1987年、1999年被列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人與生物圈、《世界遺産名錄》。短短的二十幾年間,大紅袍品質急劇退化,口感苦澀,以致一些茶農不得不以高火功烘焙的焦糊味來遮掩茶葉品質的下降。然而,這卻成爲部分岩茶經銷商的“賣點”。